一股子特別刺鼻的味道撲了出來,那個“生化武器”的味道,看來就是從這裡發源出來的,這個大棺材裡面,確實還套著一口小棺材。

只有棺材,是論“口”的。

“牆”字裡面,兩口。

難道她躲在了這裡?這地方的味道可是夠難聞的。

而一般一個人只躺一個棺材,大棺材套小棺材是什麼意思呢?有人就以為這個人可能比較講究,為了保護小棺材,外面會套上一個大棺材,這樣“包”起來,避免損傷。

可真的要是這樣的話,外面的大棺材,就不能稱之為“棺”了,而應該被稱之為“槨”,而這種葬制,一般得是顯貴人物用的。

但我看得很清楚,我畢竟跟著濟爺經營了這麼多年的喪葬用品,外面的這一層,從邊角,地腳,也都能看出來,絕對也是“棺”,而不是“槨”。

再說了,古代的制度,這“棺槨”等級十分分明,上至天子,能得到四層棺槨,棺材厚八寸,有爵位的達官貴人,隨著等級遞減,士,也就等級低的官員都不許再重上“槨”,只能用大棺。大夫士大棺可以厚六寸,庶人之棺只準厚四寸,也不許用槨。

看著磨損程度,這也不像是古代大官的棺材。

所以,這中平民的大棺材套小棺材,被稱為“雙棺出殯”。

何為“雙管出殯”呢?就是說家裡的老人如果去世的時候,遇上了“兇”,為了不危害後人,這“雙館出殯”是一個對“兇”的補救措施。

所謂“兇”,是五花八門,比如說被貓狗驚了屍,或者被雷電驚屍,還有可能是死的時候趕上了“兇時”,總之這屍體是要鬧的。

家人當然不會讓屍體鬧,肯定是要把屍體鎮住的。

可這麼一鎮,驚屍就會不甘心,會危害後代——這位老人會回魂拉一個晚輩,在黃泉路上陪著自己。

為了避免這件事情,就會採取“雙館出殯”,也就是找一口小棺材,壓在大棺材的屍體上,裡面可以放上直系子孫後代的頭發指甲之類,“受之父母”的東西,再塞上平時穿的衣服,就給這個驚屍造成一個假象,那就是子孫已經自己來給你陪葬了,你就沒必要還回到陽間去大鬧。

拿這個法子來鎮驚屍,是很有用的。

眼看著,這個“雙棺出殯”,應該就是這個情況——果然,仔細一看,內裡的小棺材底下,是露出了半截子小腳——還穿著尖尖的蓮花壽鞋,估計是舊社會裹小腳的那種老太太。

而老太太有了“雙棺出殯”,按說應該老老實實的被埋在祖墳裡面,這驚屍的事兒也就算了。

可這個“雙棺出殯”沒有入土,而是被寄託在了九裡坡城隍廟的停靈處,也就是說——這個小腳老太太沒有被鎮住,鬧起來了,家裡人沒法,又怕她回去拉年輕後代陪葬,才把她託付在這裡的。

是個兇屍啊。

煞氣大,她要是躲在這裡,這裡的煞氣和臭氣,倒是正好遮掩住她。

怎麼會沒鎮住呢?按理說“雙棺出殯”百試百靈,裡面到底是出了什麼岔子了?

愛他媽的啥樣吧,既然這個停靈處是九裡坡城隍的地界,老子也就不好擅自出手,越俎代庖了。

於是我就抓緊繼續找那個女人。

可那個女人還是沒出現,你娘,難道還能是穿上了隱身衣了?

我還沒尋思出來,忽然就聽見了手底下傳來了“卡啦”一聲響,像是什麼東西給裂開了,我下意識就低下了頭,這一看不要緊,剛才還露出了半截子的小腳,竟然不見了!

我腦瓜皮頓時就給炸了——壞了,這玩意兒放在停靈處,就是為了預防詐屍,我這麼一過來,雖然嗲這城隍的正氣,可我畢竟還是個活人,這驚屍一被生人的生人氣一撞,一準跳屍!

以前湘西趕屍的時不時就會喊上一句“生人迴避”,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卡啦,卡啦”木板子的聲音越來越響了,我回頭想讓文書把這個小腳老太太的驚屍給處理一下,可是文書似乎早就料到了會發生這種事情,早就特麼的腳底抹油,不知道滑到了哪兒去了!

你娘!老子真是走到哪兒都是個收拾爛攤子的命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