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宮正殿,長二百五十餘步,寬七十餘步。≦看 最 新≧≦章 節≧≦百 度≧ ≦搜 索≧ ≦ 品 ≧≦ 書 ≧≦ 網 ≧間的通道,每隔十步,安放著鼓腹的三足青銅大鼎。

左右兩邊,均勻的排列著,一個個方形的褥墊。略略一數,不下千餘個座位。

“脫履,放劍!”

卯時將近,正殿門外的宦官,扯著嗓子大聲高喊。

蒙恬探手解開掛在腰間的秦劍,放到殿門兩側的木架。

春秋戰國以來,各國尚武的氛圍濃厚,無論是武將,還是臣,都有佩劍的傳統。朝的時候,大殿之內,臣子不得佩劍,只有國君才有佩劍的權力。

特定的時期,國君覺得某個大臣功勞特別巨大,會准許劍履殿。這樣的榮譽,要麼是給開國時期的一等功臣,要麼是給王朝末期的煊赫權臣。

王翦德高望重,嬴政以師禮待之。原本的歷史,李信伐楚大敗,嬴政親自到頻陽,邀請王翦重新出山,帶兵伐楚。攻滅楚國,還朝之後,王翦交卸兵權,嬴政給予王翦人臣的最大榮耀。

入朝不趨,劍履殿。

用現在的話來說,面見國君的時候不用小步快跑,到秦王宮不用脫鞋。

這個時空,由於蒙恬接替李信,伐滅楚國,王翦的功勞打了折扣,尚沒有取得劍履殿的特權。

進入大殿之前,蒙恬脫下鞋子,擺到一邊。低頭瞧見密密麻麻的鞋子,宛如停靠在軍港的軍艦,整整齊齊的擺在一旁。

進屋脫鞋的習慣,古人保持得很好,可惜的是,兩千多年後的子孫們,再沒有這樣的習慣。

御史祿頭戴鶴冠,身穿青黑『色』的禮服,腰間佩戴一小方銅印,板著面孔,眼瞼低垂,仔細打量著眾位大臣的腳底板。

若有人腳的襪子不乾淨,左右顏『色』不一樣,散發著怪味道的。御史著人逮出來,不準殿,還會向國君彈劾,治君前不敬之罪。

“起,恭迎大王!”

御史引導大臣們到各自的位置,人都到齊後,面向宮殿北面的王座。

“諸位愛卿,坐。”

嬴政穿著深黑『色』王服,頭戴冕冠,腰間別著一把長三尺左右的青銅劍,緩緩從殿後走出來,南向而坐。

歷代秦王的佩劍,秦人以為越長越好。青銅劍鑄造得越長,越能反映秦國精湛的青銅器鍛造經驗。嬴政即位後,專門打造的青銅劍,長達五尺,佩在腰間,顯得威儀十足。

荊軻刺秦王的時候,嬴政大驚之下,想要拔劍,因為劍太長,卻拔不出來。只得環柱而走,跟荊軻捉『迷』藏。事後,嬴政吸取教訓,不再佩戴看不用的長劍,而是選擇更加趁手的短劍。

佩劍雖然變短了,但嬴政的威望卻更重了。

百家爭鳴以來,儒墨法等顯學之士,遊走諸國,泣血疾呼,倡導天下歸一。法家墨家入秦,秦國厲行變法,國力逐年增強。秦國曆代國君,接受東出函谷、兼併天下的政治主張,鍥而不捨向東攻打山東六國。

天下歸一的願景,真正在嬴政手實現,結束戰國紛爭的局面。僅憑這一點,嬴政當得起天下人的或敬或畏。

秦人敬他,山東之人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