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漸漸西斜,透過窗戶,灑在書房,斑斑駁駁,透著絲絲暖意。

魏繚的這處書房,建在北面的陰影處,門前六株槐樹,擋住南面的陽光,可是一處避暑的好地方。

手提青銅罐子,蒙恬為魏繚斟上一碗茶,兩人相對而坐。

“國尉的身體狀況,我再清楚不過,還沒有到老眼昏花的程度,為何這麼急急忙忙的辭官?”

當年逐客風波,蒙恬月下追回魏繚,給魏繚創造面見嬴政的機會。因著這個緣故,兩人雖沒有經常走動,說起話來,到不顯得生疏。

“蒙將軍可記得陶朱公相勸文種的話否?”

魏繚喝了一口茶湯,輕聲開口。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共享樂。”

蒙恬攻破壽郢,得到楚國王宮中的許多藏書,楚國史官留下的記錄裡,記載著范蠡的原話。只不過,這樣的史料,蒙恬深深的懷疑它的真實性。

范蠡跟文種私下相商,說的話可謂極為犯忌,以范蠡、文種的謹慎,斷不會留下任何證據。史官所記,多半基於傳言。

“蒙將軍覺得今上如何?”魏繚道。

蒙恬想了想,回道:“今上雄才大略,不領兵而知兵,胸有大韜略。諸夏記事以來,未有超越今上的人主。”

魏繚張大了嘴:“沒想到,蒙將軍對今上的評價這麼高。”

華夏的文化,天生帶著崇古的傳統。儒家開口,必追溯三代,口誦堯舜。法家極力主張,今人勝古人,但話裡行間,對於商湯、周武,仍然推崇有加。

蒙恬的一番話,徹底拔高了嬴政的地位。

“今上所做的,當下的人不理解,可放在長遠來看,今上的作為,乃是創造一個熔爐,以便融合天下,甚至重新奠定華夏族群的基礎。”

蒙恬的視野,跳出了當下,具有一種大歷史的史官。放在歷史的大長河中,嬴政領導的秦國,東出函谷,兼併山東六國,避免了中國成為歐洲那樣的長期分裂局面。

周武王滅商,分封宗室功臣為諸侯。這些宗室功臣,從鎬京出發的時候,口裡說著周的語言,手上書寫周的文字。

到了當地,跟當地人結合,幾百年過後,口音變化,文字變得千奇百怪。春秋以後,華夏大地上的諸多國家,逐漸形成各自的語言和文化。

進入戰國,天下戰國七雄,以各自的國家為核心,逐漸形成各自的族群記憶。

沒有秦國的統一,戰國並存的局面繼續延續下去,等到徹底形成不同的族群。中華大地,想要實現徹底的統一,無疑會變得更加艱難。

嶺南越人居住之地,中原花了差不多千年的時間,才將之納入中原文化的範圍。中原的七大戰國,經過嬴政書同文、車同軌的熔鍊,經過漢代的休養生息,不到百年時間,就徹底完成七國真正的歸一。

“可老夫擔心的是,今上心裡想做的事情太多,而人的生命有盡頭,今上難免做得太急太躁。”

魏繚收起笑容,鋪開桌上的地圖,指著匈奴的地盤:“今上巡行隴西回來,已經決定用兵匈奴了吧?”

“沒錯,兩年過後,大軍會攻取河南地。”蒙恬爽快的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