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文化人(二)(第2/2頁)
章節報錯
話說目視張蒼離開孔府,叔孫通趕緊跑回後院書房,面見府中的孔門九世孫孔鮒。
孔鮒身著白色儒袍,四十多歲,頭上戴著方正的儒冠,頜下鬍鬚又長又濃密,面色平靜。
“孔師,那張蒼代表秦將蒙恬而來,孔師不置杯水,斷然拒絕,會不會有······”
叔孫通打量著孔鮒,後面的話忍住沒有說出來。
“你這小子,想說什麼就直說,吞吞吐吐的幹什麼。”孔鮒緩緩睜開眼睛,張口訓斥道。
“弟子擔心蒙恬惱羞成怒,派兵前來,孔師會吃虧也。”
見孔鮒不怪罪,叔孫通徹底拋開顧慮,大大咧咧的坐了下來。
孔鮒身邊的幾十個弟子,叔孫通很是另類,跟著孔鮒研習儒學,但薛地的風氣,在叔孫通的身上,仍然有殘留。這是刻在骨子裡的東西,後天的教育根本去不掉。
當年,叔孫通前來求學的時候,孔鮒不願意接納。叔孫通就死皮賴臉的貼著孔府,拖了一年,孔鮒才不得不勉強收叔孫通為弟子。
相處久了,孔鮒漸漸瞭解這名弟子。叔孫通很聰明,腦子靈活,活學活用,典型的外圓內方。這麼多年來,孔府與外人打交道,都是叔孫通在負責。
“蒙恬祖上為齊人。想那齊國蒙氏,亦是齊地大族,有家學傳承。蒙恬雖然長在齊國,但僅僅兩代,還不至於忘了自己的根。”
齊魯之地,儒學盛行。這裡的人行事,很注重面上的影響。蒙恬出兵對付孔府,傳揚開去,光是齊魯之人的唾沫,就足以淹死蒙恬。
“蒙恬祖上為齊人,那孔師為何拒絕蒙恬相請?”
叔孫通的老家薛地,原為孟嘗君的封地,屬於齊國的土地。內心深處,叔孫通對於齊國,還是非常認同,只是他想要報效齊國,苦於沒有門道。
等到楚國危若累卵,眼看齊國沒有多少日子,叔孫通才不會去投奔一艘快要沉沒的大船。即使這艘船很大,還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曾經輝煌過。
“哼,蒙恬祖上為齊人,他卻身為秦將,一心一意為虎狼之秦征伐山東六國。如今他來曲阜,約為師相見,還不是為了先祖的名頭。”
孔鮒此人,不僅僅是身為孔子的九世孫那麼簡單。孔家一直學問相傳,孔家的後人中,出了不少飽學之士。孔鮒自幼學習儒學,還學有所成,很是聰慧。
蒙恬率軍北上攻齊,不呆在軍中,先去毫無軍事價值的蘭陵,再來早已沒落的曲阜。憑著孔鮒的聰明,自然能猜到蒙恬的目的。
“可是,跟秦人合作,才能更方便的弘揚儒學。”叔孫通小聲說道。
百家爭鳴,紛紛攘攘,儒墨道法為顯學。天下各國,不少人誦讀詩書,貴族之家,幾乎家家都藏有《春秋》。尤其是在東方的齊魯,儒學更加興旺,孟子曾為齊宣王座上客。齊國豪富之家的門客裡,儒生不在少數。
不過,儒學表面光鮮,內裡卻很尷尬。國家的上層人物,治國理政的人,不怎麼在意儒學,幾乎沒有儒生在各國立下什麼功業。
儒學成了休閒之學,而不是治世之學。每每想到這一點,有抱負的儒生無不扼腕。自孔子開始,儒生就孜孜不倦,以求儒學能成為一國的治國之學。
“弘揚儒學?”孔鮒冷哼一聲,“秦國信奉商鞅的法家之道,對儒學不屑一顧。為師何嘗不想弘揚儒學,實現先祖所願,但在秦人面前折腰,為師萬萬不能做到。”
秦國起於西戎,尚首功,不施仁義。秦國虎狼的名聲,早已傳揚與山東六國。孔鮒傳承的儒學,崇敬周公,封山東的姬姓諸侯國為正統。對於西方的秦國,孔鮒不願意承認。
正在這時,孔府門外,再度響起“哐當”的敲門聲。
喜歡大秦將魂歌請大家收藏:()大秦將魂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