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徵糧(二)(第1/2頁)
章節報錯
“吾兒,父安好,勿念。”
更老漢一手拿著竹簡,一手拿著毛筆,心中想寫的話無比清楚,手卻落不下筆。
他常年打更,遊走大梁城內各地,時常默記牌匾上的題字。幾十年下來,大字不識的更老漢,竟能初略的閱讀《日書》。
識字是一回事,書寫又是另一回事了。後世的不少人,學歷不可謂不高,卻害怕動筆。一手蜿蜒的蝌蚪文,連自己都不好意思。
更老漢沒有條件練習,臨到親自書寫的時候,才發覺那些讀書人態度倨傲,確實有些道理。
這個年代,能識字,還能書寫,那可是不多見的人才啊。
“來來來,一個一個排隊,心裡有什麼話,說給營內的文吏聽。你們的這些信,將軍說過了,會投放到大梁城內。”
秦軍士兵維持著營內的秩序,劃分為五六個片區,由秦營中的文吏,專門負責給難民營的魏人寫信。
“誒,老丈人,一片竹簡寫不了那麼多,撿要緊的說。”
這裡的老丈人,可不是岳父,而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老人的稱呼。
“這位老丈,你不關心自家的情況,關心隔壁人家的小媳婦是什麼意思?”
“千萬記得在家裡備一塊大木頭,嗯,還是這位老嫗有見識。”
······
文吏手中的刀筆飛快,這些人在學室受過訓練,每天無事的時候,在竹簡上刻刻劃劃,秦國小篆,閉著眼睛也能寫得圓熟。
偶有幾個錯字,手中的青銅小刀,輕輕一刮,比修正液還要管用。
蒙恬在幾個親兵陪同下,四處打量,見營中熱鬧的場面,心裡算是放下心來。
剛開始提出讓魏人給城內寫信的時候,還擔心魏人不配合。看來不論處在什麼樣的境況下,人對親人的掛念,總是不會湮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外金。
魏王拋棄這四萬老弱,可以節省城內的糧食,不過政治上卻輸了一著。
藉著這個機會,一封封家書,落入大梁城的時候,勢必會進一步分裂大梁的人心。
蒙恬不指望大梁城內的黔首,能夠憤而起義,只是希望平定魏國之後,大梁人不要鐵板一心的仇秦,就謝天謝地了。
“將軍,這些家書,寫就之後,還得專門找人用魏國文字謄寫才行。”
軍中的文法吏,跟在蒙恬身後,與興高采烈的魏人不同,他的心裡面直叫苦。
“你的難處,我心裡明白。”
蒙恬感到十分無奈,秦國的小篆,一般魏人根本看不懂。
“你組織軍中的文吏,這幾天辛苦一下,攻下大梁城後,我會為你請功。”
“不辛苦,不辛苦,這哪有什麼辛苦的。”
蒙恬的承諾,聽在文法吏的耳朵裡,如沐春風,連忙笑著回道:“這些老丈老嫗,思念親人,人之常情,誰家沒有父母子女呢。我頭痛的是,秦國文字在魏地不通,什麼都得找人翻譯,平白增加了工作量······”
文法吏嘮叨什麼,蒙恬已經不關心了。
這個時候,蒙恬的腦海裡,只有一個書同文的念頭。
戰國七雄並立這麼多年,各自的語言文字,差異越來越大。
秦國人到了魏國,就跟到了國外沒什麼兩樣。聽不懂魏地的語言,看不懂魏國的文字。
書同文的政策,隨著秦國逐步完成統一的局面,越來越會成為一種現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