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黔首出城(二)(第2/2頁)
章節報錯
蒙恬的影子,落在地上,顯得斑斑駁駁。
與凌亂的影子不同,蒙恬靜坐著一動不動,緩緩閉上了眼睛。
他陷入了思考。
四萬張口,即便每天喝稀粥,也會消耗大量糧食。
況且,這四萬人,內裡未嘗沒有魏國安排的奸細。
若是不明真相的黔首,受了挑撥,與秦軍發生衝突,流了鮮血,傳回大梁。這些人的兒子父親,堅守大梁的心思,就更加堅定。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
幾個呼吸過後,蒙恬睜眼雙眼,吐出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話。
“照你這麼說,我軍多了四萬老弱,還是好事了?”
王賁眼神一凝,老莊之道,他也讀過。
“事物皆有兩面性,就看人事怎麼應對了。”
談到哲學,王賁肯定說不過學過馬哲的蒙恬。
禍福相依之道,老子莊子的書中有闡述,卻沒有蒙恬說得這麼簡單易懂。
壞事變好事,好事變壞事,關鍵在於人的應對。
應對的好的,就像勾踐,幾乎滅國的禍患,反倒成全了臥薪嚐膽。
相比起來,夫差的應對就很糊塗,吞併越國的大好機會在前,沒有抓住,落得遮臉自刎的下場。
“那你說說怎麼應對?”
王賁皺著眉頭,內心卻頗有些期待。
雖然他不喜歡蒙恬,但正在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蒙恬,無路如何,他不能捂耳不聽。
“先善養而安其心,組織四萬黔首觀看三家分晉的血腥往事。”
蒙恬道出了心中的粗略想法:“魏文侯死後,魏武侯迫害吳起。魏惠王偏聽偏信,殘害孫臏。安厘王一生猜忌信陵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魏國曆史中的陰暗面,特別是宮廷秘事,黔首天生有探秘的心思。只要揭露出魏國過往的醜事,會有不少人生出對魏國正統性的質疑。”
歷史上,魏國正式成為諸侯後,為了標榜自身的正統性,自稱中夏,魏王釋出的文書裡以夏王標明。
魏國的招數,秦國後來學了去,也自稱繼承了中夏正統。直到現在,秦國巴蜀之地,父母雙方只要有一方為秦人,生下的孩子就會成為夏子。
幾代過後,夏子身份的人越來越多,巴蜀也就逐漸融入了中原文化圈。
哪像後世的民族登記政策,少數民族有加分,漢族人與少數民族結婚後,生下的孩子多半等級為少數民族。
兩三代過後,孩子的漢民族認同感就沒有了。
“亂其謀,惑其心。”
蒙恬的提議,中規中矩,還有推銷他的劇團的嫌疑。王賁的眼裡,有些失望。
就這樣白白養著四萬張嘴,不能給他帶來任何好處,就算有人懷疑魏國立國不正,時間也太久遠了。
王賁的時間很寶貴,他需要看得見的成果。
蒙恬察覺到王賁有些不以為意,心中不由得有些打鼓。不知這最後的提議,能否得到這位王氏驍將的認同。
“黔首收心之後,我軍可以派出文吏,動員四萬黔首向城內的秦人寫信,由投石車投往城內······”
喜歡大秦將魂歌請大家收藏:()大秦將魂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