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公審(一)(第2/2頁)
章節報錯
趙遷的臉抽了抽,擠出一副諂媚的笑容來。這幾日在牢裡,他無意間聽見獄卒說起過,蒙恬用兵,不按常理出牌。他這個趙國亡國之君的身份,在蒙恬心中的價值,趙遷心裡沒了底。
“不怪我軍不善戰,只願敵人太強大。你這個理由,真是任何時候都可以適用。”
蒙恬笑了,蒙恬身後的親兵,也笑了。
這股笑容裡,既有對趙遷的輕蔑,又有身為秦國人的自豪。
趙遷說得沒錯,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國力,蒸蒸日上。等到秦惠文王吞滅巴蜀之後,秦國就漸漸成了超級大國般的存在。
想想曾經被魏國打得沒有脾氣,到山東國家,處處遭人白眼,被罵作夷翟之人。秦國強大起來之後,秦國人切切實實感受到了身為秦國人的尊嚴。
已經滅掉的趙國,兵馬曾經蹂躪過秦國的土地,現在不是亡了國嗎?
“你再想想?”
趙遷的德性,蒙恬算是看出來了。希望的曙光尚在的時候,趙遷可以逼自己吃點苦頭。可希望一旦破滅,趙遷的心志,就很容易垮掉。
“寡人,不,我不該遺忘廉頗老將軍,也不該猜忌李牧將軍。”
趙遷抬起頭來,惴惴不安,見蒙恬似乎沒有消遣他的意思,不由得坐直了身子,皺著眉頭,仔細思考自己作為趙國國君的失誤。
“廉頗將軍雖然老了,可坐鎮都城,仍然綽綽有餘。”
說到這裡,趙恰心裡真的有些後悔。廉頗善守,有廉頗在邯鄲城內,哪會讓年輕的蒙恬,渾水摸魚,攻陷了邯鄲。當年派到魏國的使者,回來說廉頗一頓飯要上三次茅廁,趙遷就斷絕了召回廉頗的心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趙遷這時候忘了,廉頗當年率軍攻打樂乘的時候,朝堂之上,可是人人慾殺之而後快。
“李牧將軍出身代地,心裡屬意公子嘉,可是以李牧的秉性,想來會先國家後私人,我不該製造那麼多掣肘。”
趙遷再次低垂下了腦袋,想到李牧在前線的時候,他不斷諭令催戰,時常在後勤補給上,給李牧製造些麻煩。
現在想想,當年的行為,真是蠢不可及。
“看來你還不是一個十足的昏君,當有中人之姿,可惜沒有得到國君應有的教育。”
蒙恬先是誇了趙遷的反思,俄而口氣一變,正色說道:“不過,就算你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國君,碰上了當今秦王,也只能悲嘆,生不逢時。”
秦國對國君的教育,與山東六國大不一樣。春秋時期,國君尚需要接受弓馬教育,親自率兵打仗。可到了戰國時期,除了秦武王、趙武靈王,戰國七雄的君主,逐漸遠離了戰場。
長在宮中的國君,沒有見過戰場的味道,對艱深的兵法,提不起興趣。每日勤練武藝,打磨身體,實在太過辛苦。山東六國的君主,漸漸變得文氣了。
辛苦學習打仗治國的本領,哪裡有平時聽聽儒生坐而論道輕鬆。
秦國自秦武王之後,國君不再直接領兵。幸運的是,秦人尚武之風濃厚,秦國宮廷對儲君的教育,重在軍事韜略,治國法術,少了些詩書的文藝範。
秦國的君主,文學水平或許比不上山東六國的君主,可若論起武功來,還是秦國國君更勝一籌。
當今的秦王嬴政,自小在邯鄲受了不少苦,東躲西藏,體驗了民間的心酸。生活的磨練,加上秦國宮廷的教育,才培養出了後來的千古一帝。
與嬴政生在同一時代,是秦人的大幸,但卻是山東六國君主集體的不幸。
趙遷沒了心氣兒,蒙恬也就沒有耐心再繼續聽趙恰的悔悟,而是敲打著桌面,攤開桌上的春秋地圖,加重了語氣:
“趙氏滅國,根源就在於,趙氏得國不正!”
喜歡大秦將魂歌請大家收藏:()大秦將魂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