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駕駕——”

邯鄲北面,由曲梁通往邯鄲的官道之上,一隊黑衣黑甲的騎兵,風馳電掣,如鷙鳥出擊,猛地向邯鄲撲去。

這支騎兵,數量不多,只有兩千人左右,可看馬上騎兵的身姿,分明屬於秦軍中的精銳。

“秦軍不是已經打下了邯鄲嗎?怎麼還如此匆匆忙忙,難道邯鄲城內有變?”

“有變才好呢!我聽說,打下邯鄲城的,只是秦軍的一支偏師。真不知道邯鄲那些人是怎麼守的城,稀裡糊塗的就失陷了。”

“秦人不會任由邯鄲生變的,這一亂,不曉得又會死多少人。”

“嗨,你怎麼說話的,難道我趙國人要從此臣服秦國不成?”

······

官道沿線的村落,目睹著秦軍騎兵急行軍,紛紛停下了手裡的活計,走出來看熱鬧。秦國大軍剛剛過境不久,那鋪天蓋地的軍陣,澆滅了沿線趙國人的反抗之心,只是內心深處,如果秦人遇到了什麼麻煩,不影響趙國人心裡變得幸災樂禍。

“將軍,李信說桓齕準備屠城,是不是真有其事?”

趁著換馬的間歇,蒙豹揉著有些痠痛的胯下,面露痛苦之色。即便有了簡易馬鐙,打馬急速奔行,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李信不會撒謊,原來桓齕讓李信邀我前去支援王老將軍,心裡卻是存著屠城的打算,真是膽大包天!”

蒙恬喝了一口水,重重的哼了一聲,血紅的太陽光從西邊照射過來,整個天空透著一股妖豔的紅色。

這個時候,蒙恬的內心,變得格外憤怒,並不僅僅是桓齕與李信串通起來支開他,而是桓齕的任意妄為,會給秦國的統一大業,蒙上一層不光彩的陰影。

桓齕屠城的訊息傳出去,趙國的人心,將會徹底的倒向舊趙的抵抗分子。山東六國,再與秦軍作戰的時候,更不會輕易投降,而是會拼死作戰,將會給秦軍造成巨大的傷亡。

軍事上征服,如果不能伴隨著政治上的有所建樹,強大的軍事實力,也架不住政治倫理喪失後帶來的傷害。

桓齕這人,典型的只知殺人,不懂政治的將領,只會給同僚製造無盡的麻煩。

邯鄲陷落之後,嬴政跑到邯鄲,坑殺了當年參與屠殺他母家的邯鄲人,結果司馬遷記載到史書中,成為嬴政殘暴的象徵,一直被罵了兩千多年。蒙恬可以預見,邯鄲屠城之事發生後,那些對秦政不滿的六國人士,定會在史書中濃墨重彩的記上一筆。

“秦王嬴政十四年,蒙恬、桓齕陷邯鄲,屠之。”

戰國七雄,統一於秦,書同文,經過兩漢四百年,才算真正形成了統一的華夏民族,有了共同的民族認同感。內心深處,蒙恬支援嬴政統一海內的國策,但卻不願造成過多的殺戮。

殺來殺去,終究還是流的華夏人的血。如果有可能,蒙恬真希望,秦國發起的統一戰爭,真的能像孟子所說的那樣,殺人最少的得了天下。

“當年秦軍攻打邯鄲的時候,邯鄲的趙人,哪個手上沒有沾有秦人的血,我看不如讓桓齕都給殺掉算了。”

蒙豹翻身上馬,嘴裡嘟囔著,沒有明白蒙恬的心思。在蒙豹眼裡,邯鄲人跟秦國人可沒有什麼關係,當年武安君白起坑殺趙國俘虜二十萬人,昭襄王事後不僅沒有責罰白起,還親自趕到河內為秦軍助威。

“如果我們只是擊敗趙國,而不是滅掉趙國,那麼,消滅趙國的一切有生力量,桓齕的屠殺策略,就是對的。”

秦軍斬首的傳統根深蒂固,蒙豹的看法,代表了不少秦軍內心的真實想法。列國並存這麼久,戰國大爭之世,無日不戰,各國之間流足了鮮血,指望這個時代的人相親相愛,結成一家人,根本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