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修建的長城,在後世受到了很多人的詬病。秦長城被視為暴政的象徵,近代以來,貴為世界奇蹟的長城,在很多人眼裡,代表了中國人保守的性格。

中國人,喜歡用一堵牆將自己圍起來,很多人這樣說。

實地考察過秦國與匈奴的邊境後,蒙恬真正明白了某位哲人的話:存在即合理。

中國古人在北方邊境修建長城,跟暴政、性格都沒有什麼關係,只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採用了一種最為經濟的選擇。

中國面臨著北方胡人入侵的壓力,遠比世界的其他地區嚴重。歐洲北部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產生過北歐海盜,但很快就走向了衰落。

但古代中國則不同,北方的大草原,北至西伯利亞凍原,西到中亞內陸地區,東到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匈奴人之後有鮮卑人,鮮卑人之後有突厥人,突厥人之後契丹、女真,緊接著則是蒙古、豬尾巴韃子。

對付北方的這些遊牧民族,採取軍事手段,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消滅了一個,結果像田鼠一般,又冒出來一個。歷代王朝,自開國之後,很難保持長時期的強大軍事能力。

就算有強大的武力,北方漫長的邊境,如果沒有長城遮蔽,再多的軍隊也做不到面面俱到。美國人花大力氣修建美墨隔離牆的時候,應該能體會到中國古人的無奈。

“這是長城原本的設計圖,這次是否仍然按照原樣修復?”

屈咎從郡守府的藏書室裡,找出了長城的圖集資料,在他看來,僅僅是修復損壞的長城,工程量已經相當浩大了。

“盤桓在山峰上的城牆,可以按照原樣建造,但長城的關口,則需要重新設計。”

蒙恬決定改進原有的長城體系。

原有的長城防衛體系,太過單一,匈奴人大軍壓境的時候,很難實現防禦匈奴人的目的。

“長城的關口,需要加高,改成稜堡結構,上面預留投石機的位置,加裝弩車的射擊孔,如果匈奴人再次進犯的話,我要讓匈奴人碰得頭破血流!”

蒙恬蘸著墨水,在帛布上勾畫著自己的設想:“關口之外,面向草原的地方,修建兩個前沿堡壘,互成掎角之勢,相互支援。”

最好的防守,永遠是進攻,要將戰火引向匈奴人的土地。

“關口之內,選擇地形險峻之處,再設定第二道防線,各個鄉里,廣築屯堡······”

按照蒙恬的規劃,三道防線擋在匈奴人面前,即使匈奴單于舉兵來攻,也會堅若磐石。

“這麼繁重的工程,上郡的百姓們,能應付得過來嗎?”

屈咎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心裡嘀咕著,越是會打仗的眼睛,越是沒有仁慈之心。要不然,兵法上為什麼會說,慈不掌兵呢!

“不光上郡的百姓,我手下計程車兵們,也要參加長城的修建工作!”

提起刀劍是為兵,放下刀劍就是一流的建築工人。對手下計程車兵,蒙恬有這樣的信心。駐紮在南陽的時候,南陽兵團修建營地,幫助史祿修建水利工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修建長城的工作,會由我軍的工程營將領馮毋擇統一排程。還望郡守動員郡裡的工匠也參與進來,改進工具,用好的工具節省人力。”

蒙恬放下筆,笑著安撫屈咎道:“技術就是生產力,只要有先進的生產工具,就能輕輕鬆鬆的建成萬里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