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應付蝗蟲的方法。

嬴政得孝公託夢,獲得滅蝗的辦法,朝會後,如風一樣,很快傳遍了咸陽街頭。秦國的官吏,辦事效率很高,商君變法的時候,曾有嚴格要求,當天能處理完的公務就不允許拖延到第二天。夜幕尚未降臨的時候,關中的馳道上,滿是郵人飛奔的身影,他們腰間的麻袋裡,靜靜的躺著咸陽最新的滅蝗令。

“咦,蝗蟲還可以當糧食吃嗎?”

秦國的官員接到咸陽的命令後,心有存疑,但守法成了一種本能的習慣,他們按照命令的指示,品嚐過飛蝗騰達之後,認知的領域得到了極大的拓寬。

“嗯,蝗蟲真的可以當糧食吃!”

自此之後,華夏大地悠久的美食文化裡,以蝗蟲為食材的菜系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飛蝗騰達後來更是成功加入了贏氏皇家菜譜。

白天捉蝗蟲充飢,晚上點起火堆,撲殺蝗蟲。整個秦國,垂垂老矣的耄耋,壯年男人、婦女,還有剛剛會走路的孩童,手裡拿著各樣傢伙,加入了滅蝗大軍。風風火火,浩浩蕩蕩,潛伏在秦國的六國探子,心中惶惶不安,還以為秦國舉國動員,將會發動滅國大戰。

蒙恬帶著新領的三千人馬,常駐上林苑,白天訓練,晚上燃起篝火,剛開始吸引了不少蝗蟲。待關中秦人全體運動起來的時候,蝗蟲越來越少,夜裡的篝火,沒有蝗蟲撲火,無趣了許多。蒙恬索性加入一些篝火晚會的元素,這個時代,夜裡除了倒頭便睡,睡下造人,再沒有什麼豐富的夜生活。蒙恬的篝火晚會,氣氛熱烈,其樂融融,歡歌熱舞,很快受到了士兵們的歡迎。

後世的漢族人,跟少數民族相比,總覺得沒有什麼藝術細胞。戰國末期的秦國,蒙恬接觸了這麼多的秦人,卻發現關中地區的秦人,秦腔歌舞或多或少都會來一段。誰說華夏人沒有藝術細胞?蒙恬心裡腹誹,我們的先民,對於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可是用心在追求。

秦國滅蝗如火如荼,取得了重大成果。如果有大秦日報的話,肯定會在暮食後向全體秦人報導,“在大秦國君嬴政、丞相呂不韋的英明領導下,秦國成功戰勝蝗災,讓我們緊緊團結在······”

秦人預見到這年很可能會餓肚子,但他們心裡卻很快樂,滿懷希望。

“孝公能為君上託夢,說明君上定是一名賢君!”

“孝公讓秦國真正富強起來,君上得到孝公承認,不曉得會取得什麼樣的豐功偉績?!”

普通秦人哪裡會有什麼統一天下的理想,像陳涉那樣說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畢竟是少數。天下人盼望統一,華夏統一是人心所向,後世的人站著說話不腰疼。秦人只想著打仗立功,天下統一不統一,他們才不會管那麼多。六國人也不想成為亡國遺民,國家面臨危機的時候,自然會拼死抵抗,哪裡會盼著統一。

蝗災過後,手裡三千兵馬訓練得有模有樣,蒙恬內心深處,有種聲音越來越強烈,讓他蠢蠢欲動。

“戰場,大好男兒,果然嚮往著戰場啊!”

英雄人物能建立偉大功勳,除了自己很厲害,還要對手很平庸,或者剛好錯過了厲害的對手。兩軍相對,打出驚天戰果的戰鬥,往往是一個高明的將軍遇上了一個不怎麼高明的將軍。白起如果沒有遇上趙括這樣的對手,說不定人屠的外號也輪不到他,而是會給動不動屠城的項羽。

嬴政自己很有能力,又生在了一個恰當的時候,在他不斷成長的時候,山東六國,平庸的國君卻一個接著一個,而且還在做著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

大梁,魏國王宮。

明晃晃的蠟燭照耀之下,魏安厘王蒼老的面孔展露無遺,蠟燭的光亮灑在他的面上,沒有泛出一絲光彩。

又一個遲暮的國君。

“父王,你怎麼樣?”

魏安厘王老了,時而清醒,時而迷糊,太子魏增每晚守候在魏王塌前,精心照料。魏王時日不久,太子不介意最後盡一個孝子的本分,傳出去,也會增添他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