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海戰後,清國、倭國一時間風平浪靜。

清廷雖然愚昧落後,但也不是傻子,知道現在的平靜是在醞釀一場大戰。

清廷估計到日軍將乘勝入侵遼東半島,諭令李鴻章速謀戰守。

李鴻章根據“各國探報,倭人將以大股圖犯北京,又云謀襲瀋陽”的情勢,提出了“惟有嚴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籬,力保瀋陽以顧東省之根本;然後厚集兵力,再圖大舉,以為規復朝鮮之地”的戰略方針。

清廷集中兵力加強對遼東地區的防禦,任命四川提督宋慶為幫辦北洋軍務兼前敵各軍總統;迅速募軍30營;將集結於九連城附近鴨綠江右岸的81餘營5哨,包括銘軍、毅軍、盛軍、奉軍及靖邊軍、蘆榆防軍、仁字虎勇、盛字練軍及吉字練軍、齊字練軍、鎮邊軍等計3.04萬清軍,分左右兩翼防線,形成東起蘇甸及長甸河口,西迄大東溝、大孤山,綿亙數十里的鴨綠江防線。

清政府在以重兵屯駐鴨綠江防線的同時,又陸續從各地抽調兵力,以充實山海關至奉天、營口一帶第二線的防務。

可以說,清政府對鴨綠江防禦戰非常重視,抽調了大量兵力人力進行支援,後續糧草、槍支彈藥也從洋務運動中創辦的兵工廠中運向前線。

看起來,清軍有和倭寇一戰的能力,最起碼不會像平壤之戰似得,全面潰敗。

戰前,光緒帝、翁同龢、李鴻章等主戰派信心滿滿。

李鴻章上書,“北洋精兵連同各地方團練兵勇用力,決不讓倭寇跨過鴨綠江一步。”

光緒帝回電,“大善。”

慈禧等主和派沉寂下來,甚至他們都覺得主和是不是錯了。畢竟能打敗倭國,也算是大清朝能名垂千古的重要功績。

北洋艦隊受命巡視黃海、渤海海域。

經過十多天的緊張維修,北洋艦隊十艘主力戰艦的速度、主炮威力全都提升了一個檔次,除去炮彈質量不提,已經和倭國聯合艦隊實力相仿。

這一些都是李旭的功勞。

海軍提督丁汝昌及其他九艘戰艦的管帶對李旭感激莫名。

現在,李旭走到哪條戰艦,都會受到尊重。

李旭的【機械專精】【熱武器專精】也如願成長到60,操作克虜伯主炮的威力、命中率提升了一大截。

在所有人都看好鴨綠江防禦戰時,李旭持悲觀態度。

他降臨到這個世界,影響的只是北洋水師,只是擊沉了三艘倭艦。

還不足以影響到整個甲午戰爭。

所以說,陸戰,該敗的還是敗。

對此,李旭無能為力。

他能做的只有盡全力擊潰倭國聯合艦隊,取得制海權,讓倭國陸軍沒有支援,如此,清軍就可以關門打狗,全殲倭國陸軍。

另外,李旭的【冷靜之心】一天只能發動一次,一次一個小時。

所以,海戰必須要快,拖得時間長了,他的能力將會下降至少一倍。

“快點來吧。”

李旭看向東方海面。

各方準備完畢,按照歷史,本來十月末才會進攻的倭寇,十月初就發起了鴨綠江之戰。

清軍部署在鴨綠江北岸的兵力共約人。清朝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節制各軍。日軍進攻部隊為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一軍,包括桂太郎中將的第三師團和野津道貫中將的第五師團,共人。

總體來看,兩方實力相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