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在地下據點曾經看過一本歷史書,書上說宋朝經濟發達,鋼鐵產量世界第一,公元1078年,年產量已經達到了1.27億公斤。

已經達到英國18世紀末期的煤鐵產量,當時李旭看到這則資訊委實震撼了一段時期,但是現在,李旭頭腦漸漸清晰,也許宋朝真的達到產量上的工業革命初期,但是在材料學方面遠遠沒有工業革命應有的水平。

那個時代沒有留下冶煉工藝具體的標準資料,完全是靠老工人的經驗來指揮生產。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戰亂的破壞,這些先進的生產經驗沒有被文字實實在在的記載,即使少量記載,由於沒有資料,還是得靠後人摸索,

沒有一代代工匠智慧的積累,鍊鋼的技術水平一直處在低階階段,無法在技術方面踏入工業革命。

換句話說,宋朝鋼鐵產量雖然高,但是質量並不高,高產量完全是靠人堆起來的。

李旭想著這些,對雁紅山鋼鐵廠廠長說:“不同工藝造成的差別要一條一條的記錄,為了生產更好的鋼鐵,給我不停的做實驗。用資料記錄下來,然後按照嚴格的標準來執行。一切困難找工業部解決,現在鋼鐵是工業的核心,如果必要的話其他工業生產部門儘量滿足。一種方法不行就試第二種,不要擔心失敗。”

鋼鐵廠廠長說道:“這樣花的功夫和代價是不是太大了,這樣不斷的試,每個工藝步驟都要耗費近千噸鐵料。”

聽到千噸鐵料而且還是工藝步驟,李旭做了一個非常俗套的動作,即倒吸了一口冷氣,然後下定決心說道:“給我試,每樣都試,我們是在為後人開路再大的代價也要上”。

隨著李旭的決定,鋼鐵廠忙碌起來,但是鋼鐵工藝提升的代價可不光光是金錢,還有生命。

在一號鋼廠進行鋼鐵工藝實驗的一個月後生了一場嚴重的事故,幾位鋼鐵工人在攪拌鋼水的工藝探索過程中,觀察的鐵橋崩塌了,三個人掉入鐵水中屍骨無存。

這三人中有一人剛剛完成初中畢業是領地中緊缺的人才,在得到訊息後李旭沉寂了良久,然後說道:“這三人按照士兵陣亡的最高標準對待,以後在工業事故中死亡的人一律照此標準,在工作中工傷,按照不同級別的工人以及受傷的大小,我會制定一個標準的”。

這時鋼鐵廠廠長說道:“會長,可是出了這事,鐵廠中人心浮動,對你說的鋼鐵工業試驗產生質疑,他們認為按照現在安全的生產方式出鐵就行了,沒必要冒著這麼大的危險來試驗鋼鐵的生產方式”。

李旭盯著這位老鐵匠認真的說道:“我們走的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這條路上沒有人給我們經驗,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古時候人族從閃電火山附近取出火種,也是燒死很多人才學會用火的。現在我們做的一切都是遺澤後人。這次死去的三個人會在三皇五帝的照顧下享受人族的香火。現在鐵廠的待遇已經很高了,怕死不想幹的人就讓他們走。”

李旭說這話的時候,心中有些激動。

在他沒有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這些人朝不保夕,餓了吃樹皮,渴了喝泥水,說不定今天還活的好好的,明天就凍死餓死,最慘的就是類似張七金的族人,被人吃了。

現在,我給你們創造了好的條件,讓你們不愁吃喝,不懼兵禍,你們到拿起架子來了。

我這麼做,不全是為了我自己,我也是真心實意的想要建立一個共和國。

所以,能受得了就繼續幹,受不了給我滾蛋。

我這裡不養白眼狼。

當然,必要的安全設施也是應該做的。

李旭親自研究鋼鐵工藝,同時提高鍊鋼的安全係數,穩定了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