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火炮(第2/2頁)
章節報錯
直至爐中的鐵水生成了,整個高爐也沒有出現毀壞的徵兆。
參與鍊鐵的所有人都緊張的看著高爐,幾天的辛苦的勞動,今天就是出成績的時候。
李旭感受爐中的情況,覺得開爐的時間到了,大喊一聲“出鐵”。
李大山帶著鍊鐵1組的青壯合力用竹竿將出鐵口開啟。
赤紅的鐵水從爐口流出進入一旁的加熱坩堝,坩堝同樣用煤炭保持溫度。
當第一爐鐵水成功出爐後大家就興奮的高呼起來。
“鐵水,真的是鐵水。”
“李公子真了不起,光是這鍊鐵的功夫就是神技。”
李旭當然不會因此自滿,接下來才是重中之重,他要製作炮膛。
先進的炮管制作,是先鍛造成型,接著進行管內膛的加工成型,加工方法是用一種配用超長鑽頭的大型鑽床鑽出一個孔,接著到錘床上將這個孔逐步錘削成型。
簡單來說,就是用高精密的鑽頭在實心鐵管中,鑽出來一個洞,形成炮管。
這種方法制作出來的炮管,無論是射擊精度、壽命還是安全,都比古代炮管高了上百倍。
但,李旭一沒有機床,而沒有動力機械,只能想想。
他要用最原始的辦法,即鑄管。
火炮射擊時,炮管受到溫度高達3000c的火藥燃氣強瞬態週期性熱衝擊,炮管內膛溫度高達1000°,高溫不僅會嚴重燒蝕炮管,還會引起炮管變形。
除此以外,發射時火炮炮膛內壁需承受高達800兆帕的壓強。耐高溫、耐高壓、耐摩擦、耐腐蝕,並具有足夠的強度和韌性是炮管生產的重點。
古代的火炮通常由青銅和鑄鐵製成,但由於冶煉技術所限,炮管無法承受持續射擊,隔一段時間就需休息以冷卻,如1894年7月25日爆發的甲午海戰,清軍每小時平均只能發射8發,每天通常不超過100發,且鐵炮在射擊600發,銅炮約100發後,就已不太堪用。
所以,鑄管制造簡單,但是不經用。
不過,這難不住李旭。
李旭已經想好,透過降低鋼鐵中的碳元素,增加鋼鐵韌性,適當新增少量的微量元素如釩做改性,就能大大提高炮管的承受能力。
“大家一起吧鐵水弄到模具中。”
李旭指揮著眾人,以一套複雜的傳力裝置把坩堝內的鐵水,運送到李旭昨天做好的模具中。
模具是用黏土夯實,裡面加入了李旭找到了微量元素,足夠用幾次。
鐵水流入模具,在等待鐵水漸漸凝固的時候,李大山的鍊鐵1組也沒閒著,繼續用一套滑輪系統將數百斤一包的原料從高爐加入爐中,開始了新一流程的操作。
半天之後,第二爐鐵水再次燒好了。
這時候,第一個炮管已經冷卻,李旭帶人一起抬出來。
最主要的炮管最好,其他的底座等零件就好弄多了。
“在做兩個炮膛,就燒鐵錠。”
鐵錠經過鍛造,可以做很多東西,是最基本的材料。
喜歡諸天最強基因請大家收藏:()諸天最強基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