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等可負責將蒸汽機牢固地固定在底盤上,約需一刻鐘。”

畢竟僅為展示,故以木質的托架固定即可。

其中蒸汽機放置與位置校驗,因需反覆量測,不容有失,故需約六分鐘,而固定裝置製作與安裝,至多也就十分鐘吧。

一名匠作令點頭附和了一聲,也說道:“連桿與車輪曲軸的連線也可交由我們,同樣約需一刻鐘。”

如此,時間估計上,總計也就一小時五分鐘。

還剩下五十五分鐘呢!

而最後的車輪安裝與車輛的組裝了,將會由匠作令和兩名試車令一起安裝操作,初步預計,也大約需要二十分鐘。

剩下的半個多小時,試駕,全體人員全面檢查,一起調整可能出現的問題,也足夠了。

說話間,也不過五六分鐘的時間,兩名博士便已經將設計圖紙給畫了出來。

蒸汽機的尺寸以及車輪曲輪的規格這些資料,他們本來就早已經熟記於心了,幾乎都不用回顧,直接就能夠在腦海中初步構建起兩者連線的基本模型。

所以,這五分鐘的時間裡,他們其實就是在紙上簡單勾勒出木板底盤的大致形狀,再根據蒸汽機的外形輪廓,確定幾個可能放置的候選位置,然後對於每個候選位置,用虛線大致劃出活塞連桿與車輪曲軸連線後的運動軌跡,初步評估動力傳輸的流暢性,確定一個最佳佈局方案就行了。

而草圖出來後,眾人也當即熱火朝天的開始忙碌了起來。

首先是將作令從堆積如山的木板中挑選出一塊紋理均勻,質地堅實的木板,隨後熟練的操起墨斗,隨著墨線在木板上 “嗤啦” 彈出,一條條精準的切割線也逐一呈現。

然後兩人按住木板兩段,一人緊握著鋸子便開始在木板上切割。

木屑紛紛揚揚地飄落,很快切割出的邊緣便逐漸與設計的形狀契合。

完成切割後,匠作令們又手持刨子,沿著木板邊緣將一片片粗糙的毛刺削落,待變得平滑後,又換上銼刀反覆打磨,直到打磨的光滑如鏡,又拿起測量工具,依據設計方案,用炭筆在底盤上標出了安裝蒸汽機和車輪的位置。

緊接著,兩名太學令也加入了進來,和匠作令一起將蒸汽機小心翼翼的抬到了底盤上方的預定位置。

太學令手持水平(儀)和鉛垂線,一邊檢查著蒸汽機的垂直度與水平度,一邊不時發出指令,“向左微調一絲,再向前推進些許。”

匠作令們無比默契而又熟練的使用撬槓和墊片,謹慎調整,待位置校準無誤後,又迅速用鋸子和銼刀製作了簡易的木質托架。

八分鐘後,蒸汽機便被牢牢的鎖定在了底盤之上,推之紋絲不動。

接下來的時間裡,眾人先是用了十幾分鐘的時間,製作銷子形狀的連線部件。

又花了十幾分鍾,將銜接銷插入連桿端頭的銷孔中,並使用小錘輕輕敲擊,使其完全就位,又在銷子兩端安裝了一個防脫裝置,防止銜接銷在運動過程中脫出。

安裝過程中,黃天瓊也沒有閒著,他先是派人將儒家、道家、陰陽家、雜家、名家以及墨家的幾位院長全都請到了工坊,然後,七個人在一間屋子裡面聊了將近十分鐘。

黃天瓊將顧綾雪的話中意思,是完完全全的傳達給了幾人。

之後,他一個人返回了製作現場,繼續盯著三輪車的製作。

而屋內的黃庭靖、孔鮒、黃石公等六位院長,面對著桌上的六本書,心情都是難以言喻。

總計就六本,墨家和道家都可研究其中四本,而剩下的四大家卻分別只能研究其中一本……

這豈非變相的在說明,他們各自所代表的學派,比起墨、道兩家來,是要略遜一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