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個假期都沒有,太慘了!

蒸汽犁展示完畢後,新的問題隨之出現,那就是數量不夠,該如何分配。

一萬人,即便一個月算一千個蒸汽犁,一年下來也就十二萬個。

朝中的官員與普通百姓都不說,光是六國的舊貴族和富商們就有十二萬戶呢。

不,嚴格說來,這還是十年前的戶籍數。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確立了最小型個體小家庭結構形態,一般以一個男性為主體建立一個小家庭,遵循一夫一妻制的原則,雖然納妾是被允許的,但有此條件的平民家庭並不多。

秦非常注重戶籍資料的統計和分析工作,因為透過戶籍資料可以瞭解全國的人口狀況、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軍事潛力等資訊。

一個大家族之中,每個小家庭都會作為一個獨立的戶籍單位進行登記。

所以,這十年來,其實光是當年遷徙過來的那十二萬戶,數量上不說翻了一番,也是增加了不少了。

所以,該如何分配?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文武百官們各抒己見,最終在極短的時間內確立好了政策。

大體上分為三個部分。

一確立了國家調配與分配製度。

官府直接掌控蒸汽犁的生產和分配,可以將蒸汽犁分配給國有公田,目前,大量的土地還是由官府直接管理的,這些土地用於國家的稅收、糧食儲備等目的,朝廷優先使用。

然後便是軍功授犁與土地捆綁政策,秦素以軍功爵製為重要的激勵制度,於是,便規定有軍功計程車兵或貴族,除了獲得土地賞賜外,還能獲得蒸汽犁的使用權利。

並且,這些蒸汽犁必須用於在其“封”地上的農業生產,以提高土地的產出。

二,建立租賃制度。

首先在各郡設立蒸汽犁租賃站點,由官府統一管理。

普通百姓可以透過租賃的方式獲得蒸汽犁的使用權。

比如,在農忙時節,農民可以用糧食或貨幣支付租金來租賃蒸汽犁,使用完畢後歸還。租金根據土地面積、使用時間等因素來確定。

其次,合作耕種模式,即鼓勵一個村莊或者幾個相鄰村莊的農民聯合起來,共同租賃蒸汽犁。他們可以按照各自土地的面積或勞動力投入等方式分擔租金,然後輪流使用蒸汽犁進行耕種。這種合作模式可以減輕單個農民的經濟負擔,同時也能提高蒸汽犁的使用效率。

三,技術改良與成本降低策略。

首先,本地化生產與成本控制,隨著技術的逐漸推廣,可以在秦國各郡建立更多的蒸汽犁製造工坊,利用當地的原材料和勞動力,降低運輸成本和生產成本。

然後,以工代賑與技術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