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田間的道路上,也有匈奴騎兵拖拽著重物,平整道路上的坑窪,拓寬狹窄的路段,使道路更加通暢,便於日後的農事運輸。

還有一部分人將已經收割完成的秋季糧食、蔬菜等農產品裝上馬車,運輸到倉庫或其他指定地點。

到達倉庫後,這些人又協助秦軍整理清潔農產品儲存倉庫,將收穫的糧食、蔬菜等進行分類存放,同時仔細地放置艾葉、松柏木屑、石灰等材料,進行防潮和防治倉儲害蟲,最後便是仔細排查有無老鼠洞。

秦律有規定,儲備糧食的倉庫不準有老鼠洞存在,若查出倉庫有兩個以上老鼠洞,要受嚴厲訓斥,若有三個以上的老鼠洞,則要罰繳一矛。

這些匈奴騎兵哪裡幹過這些活啊,大半天下來,雖然跟新奇,但每個人也都幾乎產生了一種恍如隔世的恍惚感。

他們平日裡不打仗的時候,每天大量的時間都是在放牧馬、牛、羊這些牲畜,根據季節和草場的變化,驅趕牲畜到合適的地方覓食和飲水。

雖然他們需要不斷的遷徙以尋找更適宜的草場,還會集體一起去獵取野兔、狐狸、狼、鹿等動物,並在草原上採集一些可以食用的野菜、野果。

但他們,也是會參與一些簡單的手工業製作。

他們會用牲畜的皮毛製作衣物、帳篷、皮革製品,也會用獸骨製作工具和裝飾品,還會製作弓箭、馬具這些和畜牧相關的物品。

當然了,儘管處於和平時期,他們這些騎兵也不會放鬆訓練,定期的騎射練習、馬術訓練、戰術演練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還要訓練新的騎兵,將自己的戰鬥經驗、技能傳授給年輕一代。

匈奴人也非常重視社交和娛樂活動。

不打仗時,騎兵們都會參加部落內的各種聚會、慶典和祭祀活動。

在競技比賽上,展示自己的騎射技藝,進行賽馬、摔跤。

所以,在幹完農活,又吃了一頓美味無比的麵條,醃製蘿蔔乾,大薯幹,以及一個柿、兩個棗、一把栗子之後,便是一場秦胡文化之間的交流了。

雖然秦國和匈奴在長時間的交往互動中,有一些既懂匈奴語又懂秦語的人存在。

但這些人對比起五萬人,十幾萬人,數量上還是杯水車薪。

於是乎,這第一次的文化交流,就在雙方的許多手勢和肢體動作間展開了。

雙方或會用手指指向某個物體來表示名稱,透過點頭、搖頭來表示肯定或否定,或模仿勞作動作的方式來展示具體的生產過程,還有人在地上畫一些簡單的圖畫、符號,比如畫一個太陽表示白天、月亮表示晚上,畫馬錶示畜牧、畫鋤頭表示耕種,用這種直觀的方式來輔助交流。

匈奴人生活在廣袤的草原上,長期的遊牧生活使他們形成了無拘無束、自由豪邁的性格,他們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在草原上盡情馳騁,情感表達直接而熱烈,喜怒哀樂幾乎都寫在了臉上。

遊牧生活的不穩定,需要不斷的適應環境的變化,讓他們具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的生存意志,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能堅持下去。

再加上在草原上,匈奴人以部落為單位,無論是放牧、遷徙還是應對外敵都需要緊密合作,所以也非常注重團結協作,有強大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