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一些豆類作物,農戶們也會注重選擇粒大且色澤光亮的種子,因為在所有人的認知中,這樣的種子更有可能長出茁壯的植株!

朝廷這邊,對於能夠種植出畝產量明顯高於當地平均水平的作物,還會給予賦稅減免、或獎勵耕牛、農具等物資作為獎勵,以此激勵百姓們或採用更好的種植技術,或選用優良的品種來提高產量。

非但如此,朝廷亦重名節褒揚,對那些成功植出高產作物的農戶,還會於鄉里之間大張旗鼓地予以嘉獎,令四鄰敬仰。

凡此種種獎賞與嘉獎之舉,皆是為了激發百姓踴躍探尋更佳種植技術。

當顧綾雪說完後,李斯也忽然開口問了一句,“我中洲莫非無塊根類作物?”

“有啊!”顧綾雪就等著人問了,當即就說道:“芋頭!”

“《管子·輕重甲篇》中有言:春日倳耜,次日獲麥,次日薄芋,次日樹麻,次日絕菹。”

(春天的時候要開始耕作,使用農具翻土,接下來收穫麥子,然後是收穫芋頭,接著種植麻,最後是割取水草。)

【雖然一般認為芋頭原產於東南亞,是在漢朝時由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的,但《管子·輕重甲篇》成書於春秋時期,距離秦朝建立有好幾百年呢,裡面的薄芋難道指的不是芋頭嗎?】

【而且,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中也有提到:芋,大葉實根,駭人者,故謂之「芋」,這明明就與現代芋頭的特徵相符合啊!】

“芋頭的畝產量應該不低吧?”顧綾雪問道。

現場安靜了一秒鐘。

原來,芋也是塊根類作物?

說到這個芋,他們自然也是知曉的,畝產量能達數百斤甚至一千多斤不等,但它並非主要食物,只是……

沉思間,作為同樣掌管農業物產的治粟內史羅賈,當即再次向前一步,對顧綾雪說道:“顧大人恐怕有所不知,這芋在生長初期對水分要求頗為嚴格,需於溼潤之環境下方能茁壯生長,故而在一些缺水之地根本無法大規模開展種植。”

“且此物屬於喜溫作物,大秦疆域雖廣袤無垠,然大部分割槽域皆難以滿足其生長所需,僅嶺南等南方部分地區或有適宜之處,如此一來,其種植範圍便大受限制。”

而嶺南那邊,雖然,八年前就開始出兵南征了,但直到三年前才基本平定下來啊。

這話,羅賈沒有多說,在場的人都知道,只繼續說道:“更為關鍵者,在於民間飲食習慣。”

“百姓長久以來已然習慣以粟、黍、稻等為主食,對這些穀物的種植技術更為嫻熟,其產量亦相對穩定。”

“而芋之產量不僅起伏不定,且其長期儲存亦不如穀物那般便利易行,難以如穀物一般提供穩定的供應,故而於糧食作物之中,其地位與作用相較粟、稻等則稍顯遜色。”

所以,這種既吃不習慣,種植技術又不嫻熟,畝產量不穩定還挑地方的芋,自然就沒有大規模的種植了。

聽到這話,顧綾雪點了點頭。

【嗯,這沒毛病。】

【芋頭雖然產量高,但在儲存和運輸方面確實不如小麥和稻穀方便,在戰略上就不是首選。】

【《史記·項羽本紀》中提到士兵食芋菽,也說明只是把它當做糧食短缺時的補充啊。】

【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吃的,口感軟糯,味道又清香。】

【要不然過幾天請個假去南海郡那邊玩玩,順便讓呂雉請我吃吧,哈哈,剛好,每年的九到十月份,不就是芋頭的收穫期嗎,放地窖裡還是能安全過冬的吧?】

原本還在想著下旨讓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那邊加大規模種植芋頭的嬴政,聽到顧綾雪的心聲,再次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