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哦不,兩三年義務教育唄~】

顧綾雪一本正經的拱手說道:“陛下,自招生詔令釋出以來,各郡紛紛響應,至今已有近四千名學子匯聚於帝都大學。學子們皆選擇留校,以勞動抵償束脩,靜待名單之公佈。”

“各郡送來的學子,皆是各郡翹楚,學識淵博,且大多肯吃苦耐勞,然而,臣在考察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那便是學子們之間學識良莠不齊,差距頗大。”

說到這裡,顧綾雪頓了一下,然後微微提高了音量,發出了疑問,“帝都大學尚且如此,何況大秦四十八郡學堂?”

嬴政聽罷,微微頷首,示意她繼續說下去。

“為此,臣建議我大秦宜實行三年義務教育!”顧綾雪解釋道:“義務教育指的是國家規定學齡稚子必須接受的教育,此期間,學費,也就是束脩,皆由國家或郡縣所擔,確保每個童稚均有平等向學之機會。”

“此制可自六齡至八齡始行,凡適齡之童,無論出身貴賤,均需入學受教,以廣開才路。”

嬴政沒有立即表達觀念,神色略顯凝重的問道:“義務教育既終,後續又當如何?”

三年之學,倒能接受。

不過,嬴政有些不解,聽顧綾雪的心聲,後世應當是九年之學的。

九年啊!

且不論黔首之家,會因孩童久離田疇,致家計維艱,恐生怨懟與反叛之心。

會因孩子長期無法參與勞動而導致家庭經濟困難,從而產生不滿和反抗情緒。

獨論朝廷,若傾大量之資於教育,豈不影響農耕之本、軍備之需,進而動搖社稷之根本?

就在嬴政心中有了九年義務教育作為對比,覺得三年義務教育確實不算什麼的時候,底下的不少文武百官卻有些坐不住了。

顧綾雪回答道:“陛下,三年義務教育之後,可透過考試或其他考核方式選拔優秀學子,進入非義務教育階段,繼續深造。”

“願意繼續深造之學子,可接受更長時間教育,如設立四至六年之中學或專科教育。”

“中學之後,還願意繼續深造的學子,可再透過考試,考入帝都大學。如此,既能保證教育普及,又能選拔人才,為大秦培養更多棟樑之才。”

嬴政微微頷首,那雙深邃的黑眸投向顧綾雪時也有了幾分好奇。

莫非,顧卿也是透過這九年義務教育之途,而後不斷經歷考試選拔,最終躋身於大學之列?

嬴政覺得自己發現了真相。

事實必然就是如此,如若不然,這小子怎麼會懂得那麼多常人所不知之知識呢?

那都是十數年勤學苦練,方能積累如此深厚底蘊啊!

嬴政坐在御座之上,心中暗自嘆息。

可惜我我大秦國力尚不足以支九載之學。

國之根本在於農,而久學則勞力必減,於方今一統初定、百業待舉之際,實為重負。

倒可先行三年之制,以觀後效,待國力日盛,再徐圖九載之學之宏願。

想到這裡,嬴政心中感慨。

後世之強,當真昌盛無比啊!

從顧綾雪的一些隻言片語中,嬴政已然深信,後世之世,必是國力充盈,百姓安居樂業。

彼時,每個童稚或皆能無憂無慮,致力於學,不必為生計所迫,朝廷亦有餘力,廣開才路,以育英才,興邦安民。

朕雖不能親眼目睹此盛景,然,與有榮焉!

見嬴政露出讚許之色,大殿內一些人徹底坐不住了。

首先便是老少府站了出來,面帶憂色。

雖然老少府與顧綾雪私交“甚好”,但畢竟職責所在,有些問題還是得說出來的,“陛下,顧大人此議雖好,但百姓家中田畝無人耕種,何以為生?三年之學,實難承受!”

“且,近來朝廷各項支出頗大,若再將三年束脩皆由朝廷所擔,臣擔心國庫也難以支撐。”

“陛下,臣附議,此舉勞民傷財,恐生禍亂啊。”老少府出面之後,又有一名官員進諫道。

【這麼窮嗎?不應該啊!】

【現在是公元前212年吧!秦朝正處於強盛時期,國力強大,軍事力量強大,各種建設專案,比如長城、阿房宮這些,規模之大耗費之巨不可想象,國庫還是擁有相當的財富的!】

【不過這些浩大的工程確實有些勞民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