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國家有力量,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第2/2頁)
章節報錯
顧綾雪這一番話說完,餐桌上直接就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之中,所有人都仔細思考著這事的可行性與意義。
畢竟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需要他們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去理解和接受。
最後,他們發現,除了過程很複雜,需要文武百官們共同協作,並且要被不停地鞭策著往前走直到完成制定的目標之外,似乎還真沒有什麼壞處!
半晌後,少府率先打破了沉默,皺著眉頭,有些不解的問道:“顧大人說的有理,但向百姓宣傳其目標與意義,真的有必要嗎?”
那些大字不識一個的愚民,能聽得懂嗎?
“當然有必要。”顧綾雪微微一笑,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緩緩說道:“正所謂,國家有力量,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
“百姓雖不識字,但不代表他們就蠢笨,有人說窮山惡水出刁民,這句話有些偏頗,我認為每一個百姓,無論他們身處何地,都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陛下滅六國時,為何趙國、楚國、燕國的百姓激烈反抗?魏國、韓國的百姓卻顯得無動於衷?甚至還有齊國百姓對秦國的統一持有期待和認同?”
“先說趙國,因為趙國與秦國長期處於對抗狀態,尤其經歷了閼與之戰、長平之戰等重大戰役,雙方積怨較深,趙國百姓在心理上對秦國有強烈的敵意,是嗎?”
“沒錯,但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因為趙國本身實力強大,國民自豪感強烈,所以才會對亡國有更激烈的反抗情緒!”
“這直接體現在長平之戰上,主力部隊明明都已經損失殆盡了,卻還堅持了三十多年,即便在最後關頭,趙國還兩次挫敗秦國的攻勢,百姓不願輕易屈服。”
“然後楚國,楚國地域廣大,自春秋戰國起便是南方大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百姓對楚文化也有較強的自豪感,因此在郢都被秦軍攻破後,楚人的復國思想激發了強烈的抵抗意願。”
“燕國雖然實力相對較弱,但也有著自己的歷史榮譽和民族自尊,故而也在臨滅亡之際,有激烈的抵抗行為。”
顧綾雪頓了頓,看著眾人,面色變得有些凝重起來,“而魏國、韓國為何卻相對平靜?”
“雖然魏、韓兩國雖然有過輝煌的歷史,對本國文化有一定的自豪感,但隨著秦國的強大,他們不斷的戰敗和割地賠款,這種自豪感逐漸減弱,再加上內部也出現了分裂和背叛,抵抗才不如以往。”
“最後,齊國百姓為何會期待與認同?”
“因為齊湣王時期的驕奢淫逸導致五國伐齊,齊國受到重創,當秦國以和平方式接受齊國時,齊國民眾看到的是終止戰亂、恢復秩序的可能性,再加上秦國承諾的改革措施和福利政策,所以才對統一有所期待。”
“由此可以看出,百姓是否有信仰,是否對國家有自豪感也是相當重要的。”
這……
李斯、馮去疾、王翦等人全都怔住了,眼中也紛紛露出了詭異的光芒。
所以,秦國在兼併各國的過程中,遠交近攻、連橫聯姻、種種離間計、收買敵國官員,分化瓦解、拉攏人才、派遣大量細作深入敵國內部,收集情報,操縱輿論,甚至直接干預敵國決策等等等……你是一字不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