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覺得自己生活的世界彷彿一處幻境

這個結果雖然讓姜落有些意外,倒也是情理之中,他苦讀這麼多年,從一開始的解元,到後來的會元,如今進士一甲第一名,倒也是合情合理。

至於前三甲,那則城要殿試的時候皇帝親點。

放榜這天,林丞特意回來給姜落賀喜,他覺得姜落得第一,可以說是再理所應當不過的事情。

姜落有些無奈的說道:“你看看你高興的,至於嗎?”

林丞道:“當然至於!這是你應得的!”

姜落淡淡的嗯了一聲,說道:“也算功夫不負有心人,至於後面的結果,也只能等殿試以後了。”

林丞道:“我相信你,一定能得到皇帝的青睞,成功取得狀元之名!”

姜落輕笑:“別說大話,到時候得不到狀元,那還不是讓你失望?”

林丞搖頭:“我永遠都不會對你失望,你沒有考上狀元,那是別人不識才。在我心裡,你是我們齊江永遠的第一大才子!”

姜落苦笑,心想齊江,齊江可能永遠都回不去了。

如今他只想為父伸冤,只是背後的四皇子如今風頭無兩,大有要封為太子的趨勢。

而三皇子當年因為江家的事而被連累,被發配到了邊境,貴妃更是被打入了冷宮,想要為江家翻案,可謂是難上加難。

林丞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你放心,你所想之事,已經有眉目了。”

姜落疑惑:“怎麼?”

林丞道:“我已經有三皇子取得了聯系,當年的事,他也私下裡調查了很長時間。那幾個夜庭衛回京後死得死逃得逃,只要找到他們,我想應該就能找到線索。夜庭衛是皇帝手上的刀,這把刀脫了手,皇帝也會有所忌憚的。”

姜落明白,他重重的點了點頭,心想這麼多人都在為父親的事努力,自己又有什麼理由不振作呢?

殿試之日,天色微明,京城籠罩在一片薄霧之中。姜落早早起身,梳洗完畢後,換上了一身嶄新的青色長袍,頭戴方巾,手持筆墨,顯得格外儒雅。林丞親自為他整理衣冠,目光中滿是鼓勵與期待:“小落,今日殿試,只需盡力而為,不必太過緊張。”

姜落微微一笑,點了點頭:“小林子,你放心,我會全力以赴。”

林丞拍了拍他的肩膀,語氣堅定:“無論結果如何,我都會在宮門外等你。”

姜落深深看了林丞一眼,心中湧起一股暖意。他深吸一口氣,轉身朝皇宮方向走去。

宮門外,早已聚集了眾多參加殿試的舉子。他們或緊張,或自信,或低聲交談,或獨自沉思。姜落站在人群中,目光平靜,神情從容。他知道,今日的殿試,將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之一。

隨著鐘聲響起,宮門緩緩開啟,太監高聲宣道:“請各位舉子入宮,參加殿試!”

姜落跟隨眾人步入皇宮,穿過長長的宮道,最終來到了大殿前。殿內金碧輝煌,龍椅高聳,皇帝端坐其上,目光威嚴而深邃。兩側站著朝中重臣,氣氛莊嚴肅穆。

姜落站在殿中,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他知道,今日的殿試,不僅是對他學識的考驗,更是對他心性與品格的檢驗。

皇帝掃視了一眼殿中的舉子,緩緩開口:“今日殿試,朕要考校你們的治國之才。望諸位舉子暢所欲言,不必拘束。”

太監隨即宣佈了殿試的題目:“今日殿試之題,乃‘治國之道,何以為本?’請各位舉子作答。”

姜落略一沉吟,心中已有了答案。他提筆蘸墨,開始在宣紙上奮筆疾書。他的筆尖在紙上飛舞,字跡工整而有力。他結合古今治國的經驗,提出了一套以“民心為本,法治為綱,德治為輔”的治國理念。

他寫道:“治國之道,首在得民心。民者,國之本也。民心所向,國運昌隆;民心所背,國運衰敗。故治國者,當以民為本,體察民情,順應民意。”

接著,他論述了法治的重要性:“法者,國之綱也。治國者,當以法治國,明法度,嚴刑罰,使民知法而畏法,國乃有序。”

最後,他強調了德治的作用:“德者,國之輔也。治國者,當以德化民,施仁政,行善政,使民感德而向善,國乃和諧。”

姜落的文章條理清晰,論述精闢,字裡行間透露出深厚的學識與獨到的見解。他寫完最後一筆,輕輕放下筆,心中感到一陣輕松。

殿試結束後,皇帝命太監將舉子們的答卷收起,親自審閱。他翻開姜落的文章,目光漸漸變得專注。姜落的文字如行雲流水,觀點鮮明,論據充分,令人耳目一新。

皇帝看完姜落的文章,心中大為贊賞。他抬頭看向姜落,問道:“辭鏡麟,你的文章朕已看過。你提出‘民心為本,法治為綱,德治為輔’的治國理念,朕甚是贊同。你能否詳細闡述一番?”

姜落恭敬地行禮,朗聲答道:“陛下,臣以為,治國之道,首在得民心。民者,國之本也。民心所向,國運昌隆;民心所背,國運衰敗。故治國者,當以民為本,體察民情,順應民意。”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其次,治國者當以法治國。法者,國之綱也。明法度,嚴刑罰,使民知法而畏法,國乃有序。最後,治國者當以德化民。德者,國之輔也。施仁政,行善政,使民感德而向善,國乃和諧。”

皇帝聽完姜落的論述,滿意地點了點頭:“辭鏡麟,你的見解甚合朕意。朕問你,若你為官,當如何踐行此治國之道?”

姜落略一沉吟,答道:“臣若為官,當以民為本,體察民情,傾聽民聲,為民解憂。同時,臣將嚴明法度,公正執法,使民知法而畏法。此外,臣將施仁政,行善政,以身作則,以德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