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師表(第2/2頁)
章節報錯
謝月淩歪著頭,好熟悉的話術,“你該不會是,劫富濟貧,專宰有錢人的吧。”
“我豈是這種人,在下都是一視同仁的。”劉紫蘇一陣心虛,實際上,被這姑娘猜對了,自己還真就是專門宰那些有錢人的。
“我給你兩萬兩,剩下一萬兩,就義診幫,那些沒錢治病的人吧。”
劉紫蘇拱手說道:“姑娘大義之人啊。”
“畢竟,這些錢我一年就賺回來了。”
三人來到劉紫蘇住的小院中。院子裡地種滿了各種藥草,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草藥香氣,還有隻大黃狗,看樣子是專門養來看這些藥草的。因為謝月淩看到一朵綠色的花,好奇的想去摸摸,就被小狗警告了。
劉紫蘇端來兩碗熱騰騰的粥遞給謝月淩二人,還有幾碟子小菜,看樣子就是很窮。
“說起來,我有個疑問。”謝月淩接過碗,問道,“神醫谷,怎麼看著不像神醫谷,還有,你一個神醫,怎麼會住在這麼偏僻的地方?而且,看你平時的樣子,完全不像大夫,倒更像……”她頓了頓,指了指外面的農田,“像個農夫。”
劉紫蘇笑了笑,“庸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不一定非要穿金戴銀、住在高樓廣廈裡。這裡安靜,能讓專心研習醫術,還能順便種種地,挺好的。”
接下來的兩年時光,謝月淩和村長商量,在藥王谷購置了一處小房子,與昕寒安穩地住了下來。
每日,她按時服用劉紫蘇配的藥,隔幾日,便去劉紫蘇處針灸。
日複一日的調養中,謝月淩也覺的自己的身體逐漸好轉了,不再像從前那般虛弱,心悸,每至秋冬便臥病在床,情緒激動便頭暈了。
在這期間,謝月淩也對藥王谷有了更為深入的瞭解。原來真正的神醫谷隱匿在更深處的山上,有位醫術超凡的神醫在此隱居,輕易不見外人,只有在下山義診之時,會挑選一些有資質的弟子帶入山中,傳授醫術。
學有所成的弟子,有的選擇下山,懸壺濟世,像虞大夫、劉紫蘇便是如此;而有的則留在山中,傳承衣缽,讓醫谷的醫術得以代代相傳。
在村子裡住的久了,謝月淩越來越覺得這裡的民風淳樸,非常宜居。剛搬進新家時,家裡幾乎什麼都沒有,連米缸都是空的,村民們見他們這對 “小夫妻” 生活不便,紛紛自發地送來糧食。
謝月淩向來習慣用錢財答謝他人=,這次也不例外,她剛要掏出銅板,村民們卻紛紛擺手,滿臉笑意地說道:“哎呀,這小夫妻不懂過日子嘞,這點蔬菜都是自家地裡種的,不值啥錢。”
無奈之下,他們只好下山採購的時候,在集市多買些肉、點心和布料,挨家挨戶地分送給村民們,畢竟還得在村子裡住上好些日子,得打好關系不是。
起初還有人推辭,但謝月淩笑說,以後要是再拿嬸子的菜,自己也不好意思了,這他們才收下,嘴裡不停地說著要啥來家拿的話。
謝月淩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也當上夫子了。一日,她如往常一樣在自家院子裡看書。來了幾個小孩子,嘰嘰喳喳的問書上的東西是什麼,謝月淩才發現,這群孩子竟然都不認字。
一番打聽後得知,學堂都遠在鎮上,這偏遠的山裡根本沒有夫子前來授課。這裡的村民們生活本就不富裕,也拿不出多餘的錢財送孩子去鎮上的學堂讀書。大家原本也想湊錢請個夫子來山裡教書,可湊不出足夠的束脩,孩子們便只能一直當 “睜眼瞎”。
不過謝月淩平日裡看的大多是道家典籍,在文學啟蒙方面雖不算精通,但識字教學還是綽綽有餘的。
於是,她去集市上買了些《三字經》教孩子學字,學完《三字經》,接著便是《千字文》,之後還有《論語》……謝月淩便這樣教著他們,反正自己帶了不少錢,不如花了算了,帶回去怪麻煩的。按師父的話,積德行善不是。
村裡的村民們見謝月淩熱心地教孩子識字,紛紛不留自家孩子在家幹活了,而是將孩子送來讀書,還帶來了自家種的麥子、新鮮的蔬菜,當作給謝月淩的束脩
一時間,謝月淩家中的糧食堆得越來越多,幾乎都快堆不下了。謝月淩和昕寒兩人根本吃不完,所以她特意在村裡請了一位手藝好的大娘,把糧食煮了,留學生在家裡吃中午飯。
有些孩子實在鬧騰,坐在書桌前沒一會兒就開始坐立不安。謝月淩看著他們那副模樣,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時候在學堂的調皮模樣。
要是讓祭酒見她如今竟然在教孩子學問,,怕是得氣得臉一陣青一陣白,然後又會笑罵她不可貪玩,以免誤人子弟。
所謂是“有教無類” ,謝月淩就讓那些鬧騰的孩子和昕寒學些防身的武術,孩子們一聽,頓時來了精神。
謝月淩見狀,和他們定下規矩:只有學完規定的字,才可以去學功夫,不然就全部讓爹孃拎回家,吃 “竹子炒肉”。
讀書識字至關重要,雖然謝月淩並不喜歡讀書,但也明白讀書的好處。
多識幾個字,總比不識字強得多,若是將來有機會出門闖蕩,即便迷路了,只要能寫出鎮子的名字,也就能找到回家的路。也不會因為不識字,稀裡糊塗地簽了契,被人騙得傾家蕩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