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來,胡翊見過的民生疾苦,已經很多了。

越是靠近應天,路上的行人漸多,此時的朱元璋雖還只是個吳王,但民間已經稱他作“朱皇帝”了。

去年小明王落水逢難,便是個兆頭。

大明開國在即,災民們知道訊息,都往應天趕。

只因大家都知道,朱皇帝也是窮苦人出身,他做皇帝的大喜日子,又豈能在眼皮子底下餓死人?

災民們是飢餓難耐,加上苦病折磨,但大都有手有腳。

與之相比,大明的軍卒們吃的則是另一種苦。

正陽門外的大片荒地,被軍戶們開闢出來屯田,許多失去手腳的兵,四肢不全,也在地裡勞作著。

覆滅張士誠的代價之一,便是這些參戰受傷的軍卒們。

這個時代,對於箭傷、創傷引發的感染,依舊無能為力,治好了是命,治不好則多半隻能截肢,截肢的機率達到了七成。

胡翊在進城路上,看到十餘輛運送傷兵的大車經過,緩緩駛入不遠處的兵營。

看到那些發黑、腫脹,甚至是壞死的傷口,以及軍卒們虛弱又痛苦的呻吟聲,胡翊心中生出陣陣無力感。

用中醫治療外傷,很難。

這些在現代只需酒精消毒就能解決的簡單小傷,但在明朝,卻是致命的。

胡翊救不了的人有很多,這其中還包括他自己。

來到這個世界之後,他一直在思考自救之策,他想過用挽救馬皇后、太子朱標和朱雄英的性命,來博得朱元璋的好感。

但這三人的死,都發生在胡惟庸案之後,在這之前他就已經作為胡惟庸的九族,被誅殺掉了。

除此之外,這個時間段,胡翊唯一能想到的招兒,便是挽救開國功勳常遇春的性命……

他想了許多事,真正踏入醫途,更加體會到傷病苦痛給人帶來的影響。

進城排起的長隊終於輪到自己了,胡父輕拍了胡翊一下,進城。

踏在城內平坦的地磚上,看著兩旁的寬闊街道,和路上的行人,四周不時有叫賣聲音、顧客討價還價軟磨硬泡的爭吵聲音傳來,街邊飄來餛飩和烙餅的香味,煙火氣頓時就濃了許多。

城裡城外,就好似兩個世界。

不久後,胡翊見到了自己的這位叔父大人。

黝黑的面板,清瘦的面孔,幾縷鬍鬚垂下,僅看面相,胡惟庸絕對是個忠厚正直的好官。

這位叔父大人身穿的官衣,雖沒有補丁,卻也顏色褪淡,一看就是清洗過多次的舊衣裳了。

胡惟庸暫住的地方不大,只是簡單的一座小院落,入門就是待客廳。

這位日後的大明奸相,胡翊還是第一次見,即使在前身的記憶裡,他的樣子都很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