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河西的“土人”(第1/2頁)
章節報錯
不光是回鶻人,還有城裡的漢人和本地胡人。
涼州城的四座城門和城牆由折逋嘉施新揀拔的三千吐蕃人鎮守,而他的五千騎兵則在大校場待機而動。
等到西城門開啟,契必信率領第五師的騎兵一擁而入時正好碰上聞訊趕過來的吐蕃騎兵。
契必信作為李晟基的親信卻被壓了很長一段時間,此次跟隨李晟基南下早就憋了一口氣,此時碰到吐蕃騎兵一個個就像開啟牢籠的豹子——他親領的三千人便是以前的捷豹旅!
沒有懸念,不到一個時辰,城裡的吐蕃騎兵就被壓縮到大校場了,而此時楊重貴的第三師、惲懷楚的步軍也進城了。
城牆上的吐蕃人見大勢已去便投降了,不過折逋嘉施卻帶著自己僅有的五百甲騎緊緊守著仁欲的“王府”,沒有絲毫的投降跡象。
不多久,“王府”冒出了熊熊烈火。
這廝要自焚!
李晟基眼裡閃過一絲嘲諷,燒就燒吧,“將周圍的房舍拆了!”
大火燒了半天才熄滅,至此,涼州已完全落到唐軍手裡。
……
得知涼州的事情後,曹元忠便下了決心歸順唐國,與此同時,伊州的陳金、蒲類海的李肇興也公開宣佈歸順唐軍。
夾在中間的阿咄欲動彈不得,不過他還有兩州之地,除了甘州,還有肅州。
但在唐軍沒有動的情況下他也不敢動。
巍巍祁連山橫亙在青藏高原與河西走廊之間,發源於祁連山的多條河流灌溉了河西的諸多城池,沒有這些河流,河西走廊早就成了不毛之地。
這其中,馬城河之於涼州,弱水之於甘州、肅州,冥水之於瓜州,甘泉水之於沙州,稱之為生命線也不為過。
由於弱水灌溉了兩州之地,故此歷史上其既是甘州、肅州的分界線,又將兩州緊緊連在一起。
肅州城內,一大群人聚集在城主龍天庭的府邸。
這些人戴著唐巾,穿著右衽的棉布衣服,留著長鬚,如果不看相貌的話,你還以為見到了一群中原士子。
沒錯,這些便是自稱為大月氏後代的當地胡人,不過說是“當地”,這些人中除了昔達票部、阿吳部,其他諸如龍部、退渾部、達票部、拱榆部都是從西域或青藏一帶遷過來的。
其中除了龍部自稱以前是焉耆國國王的後裔,自稱龍姓外,其他各部的部名來歷已不可靠,不過退渾部的人大多姓何,昔達票部、達票部的人大多姓達,拱榆部的人大多姓宮,阿吳部的大多姓吳。
這些人中,除了龍家還是典型的西域胡人特徵,其它各部混雜著吐蕃、羌、回鶻、漢等血統,已經說不清自己到底是什麼人了。
由於龍天庭“貴族”後代的身份,這些人便緊緊圍繞在他的周圍,前唐強盛之時,這些人散落在河西各處,唐末以來,特別是回鶻人進入甘州後,各部的精銳在龍天庭的帶領下佔領了肅州,其實彼等人丁不多,龍家也就上千人,其餘各部多半幾百人。
這些人雖然人數不多,不過加起來也是一股莫大的勢力,經過幾代生息繁衍,他們也有了三千多戶的規模,在肅州城駐有三千步軍。
別小看這三千步軍,這些當地胡人歷來輕捷剽悍,又是河西胡人中最擅長冶煉之技的部族,三千步軍甲冑、武器齊全,又勇猛善戰,在河西一帶享有偌大的名頭,與偏隅伊州的陳金部頗有一比。
他們在私下的場合講一種接近回鶻語的河西土語,公眾場合自然使用漢語,緊挨著肅州城的田地也是由各部的族人來耕種,其它各地,諸如玉門、福祿,則則分別由漢人、吐蕃人控制,每年需要向肅州繳納一定的賦稅,而肅州各部最終也要向甘州繳納一定的賦稅。
像他們這樣的小部族,河西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關注,眼下他們商議的便是下一步的行止。
河西胡人人數不多,部族倒有還幾個,不過真正能上臺面的也就是龍天庭、何牧之、達欣三人。
龍天庭不用說了,何牧之是一眾胡人的智囊,此人不禁精通漢家經典,對突厥人的文化也頗為精通。
達欣則是帶兵的將領,一身武勇位居眾人之冠。
三人都是三十多歲,白麵短鬚。
“時間過得真快啊”,龍天庭嘆息道,眾人之中他個頭最高,加上長期久居上位,自然養成了一股威嚴之氣。
不過他自己非常清楚,這個世道上以實力為尊,眾人推舉他為首領,不是因為他是焉耆國王的後裔,而是他龍族的騎兵,肅州僅有的五百騎兵緊緊掌握在他自己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