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戰機與戰略(第1/2頁)
章節報錯
耶律隆先也向李晟基派出了求救的使者。
立國後,李晟基並沒有建造宮殿什麼的,只是將原保國軍節度使府擴大了一倍,將橫刀都與七峰都裝了進來,作為國王的護衛。
王府的二進全部作為議事的地方,改成了三間會議室,一間可坐一百人,一間可做三十人,最小的一間可坐十人,也是李晟基日常辦公的地方。
大議事廳取名群策廳,中間的喚作群英廳,小的取名勤政廳。
今天勤政廳就四個人,李晟基、歐陽浩、季無憂、王存章,王存章純粹是來彙報情報的。
“大王,根據安全司的訊息,契丹人全部逗留在沙陀磧附近,高昌人追來時,彼等便竄入大漠,高昌人一撤走,彼等就回到沙漠邊緣,根據耶律隆先使者的說法,彼等還有一萬多人,不過青壯也就五千左右”
“使者隱瞞了一些訊息,彼等尚有五千騎,驅逐了在布輪海今烏倫古湖)附近遊牧的突騎施人後,完全控制了多羅斯水今額爾齊斯河)一帶,又壓迫一些小部落歸附於他,現在八千騎也是有的”
“高昌人想要殲滅彼等,只有從其西部疆域的雙河一帶出發,否則必須穿越茫茫沙陀磧,其食水補給就是一個大問題”
“高昌王阿斯蘭身邊有兩萬精騎,一般情況下夏季住在輪臺附近避暑,冬季則在高昌過冬,其麾下尚有三萬餘騎,不過為了防禦疏勒的喀拉汗國,其在龜茲駐有一萬騎兵,在焉耆有五千,另外在靠近伊州的蒲昌駐有五千騎,在輪臺常駐五千騎,在雙河五千騎”
“其它各地也有少量駐軍,多為步軍”
“也就是說,阿斯蘭能動用的機動力量也就是他身邊的兩萬精騎,如果動用部族騎兵的話還能召集兩萬騎,不過他的部族騎兵多在黃草泊今艾比湖)、瑪瑙胡今瑪納斯湖)、布倫湖一帶,契丹人佔領布倫湖後,其部族騎兵便少了三成,估計最多能動員一萬五千騎”
“三萬五千騎,便是高昌人能動用的可能的力量,不過如果彼等將焉耆、蒲昌的騎兵也動員起來的話,就是四萬五千騎了,雙河的騎兵動用的可能性不大,彼等尚要防禦西邊熱海附近的喀拉汗國”
“也就是說,高昌回鶻人能動用的力量在兩萬騎到四萬五千騎之間嘍”,李晟基插了一句,高昌人的戰力他不太清楚,量敵從寬,就算有三萬騎也不是那麼好對付的,遑論尚要穿越幾千裡的戈壁地。
“是的,根據安全司的訊息,高昌騎兵沒有鐵甲,全部是皮甲,騎兵刀、矛各半,都會使用弓箭”
“彼等與契丹人不同,大軍出動時,也是帶著糧草輜重,牛羊肉只是在平時享用”
“由於耶律隆先侵入了布倫湖,阿斯蘭在高昌過冬的慣例便被打破了,根據使者的訊息,他現在還在更冷的輪臺附近”
“也就是說現在高昌城只有步軍駐守?”
“是的,阿斯蘭有三子,長子駐高昌,次子駐焉耆,三子駐雙河”
“那龜茲和蒲昌呢?”
“大王,阿斯蘭汗下面有左右丞相,左丞相之子駐龜茲,右丞相之子駐蒲昌,高昌城附近有阿斯蘭的大帳,平日裡左右丞相都在城裡輔佐其長子”
“存章,你也說說你的意見吧,別光彙報情報,自己也要有主見”
“是,大王”,王存章起身行了一禮,“像渭州對付米擒虎那樣的措施在高昌回鶻人身上完全沒必要了,因為彼等多信奉佛教,與信奉大食教的喀拉汗國格格不入,完全不用擔心彼等一旦戰事不利逃奔喀拉汗國”
“所以,封鎖雙河、龜茲就沒必要了”
“哦?彼等不是多信奉摩尼教嗎?”
“稟大王,據說彼等剛入高昌時確實是信奉摩尼教,不過高昌、龜茲、焉耆等地的居民多信奉佛教,一去二來,彼等也開始信奉佛教,現在高昌境內八成以上都信奉此教”
“于闐國呢?”
“相差彷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