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泰四年943年)三月份,符昭怡平安產下一子,李晟基取名延中。

產後不久,符昭怡便央求李晟基要去衙門做事,李晟基質問她:“倒不是不可以,可延中怎麼辦?”

符昭怡答道:“不是有奶媽嘛,另外,咱府裡每日都有新鮮的牛羊奶”,李晟基想了一下,自己正在提倡女子出去做事,符昭怡是符家有名的“小算盤”,去戶部倒也合適,也正好帶個頭,不過她去了,以王妃之尊,職位不好安排不說,別人還能好好上班嗎?

隨即便否定了這個提議,“你還是去女子學院吧,擔任山長一職,正好把三娘替換下來,她現在有四個孩子,根本就忙不過來,你去之後,可以教國文、賬務”

三娘得知這個訊息之後卻不樂意了,“夫君,府裡不是還有奶媽、丫環嘛,我忙得過來”

李晟基一臉懵逼,“這還是唐代的主婦嗎?怎麼一個個都是工作狂?”

“不行,延唐、延漢眼看就要七歲了,你就在家好好教彼等讀書識字,等他們十歲了再送到雲中學院,為夫列了張單子,各類功課都有,國文不用說了,你親自來教,其它的我抽空來教”

“再說了,還有延華、延夏,都三四歲了,正是玩鬧的時候,家裡沒有人盯著如何能行”

“何況偌大的王府,沒有人在內主持也不像話”

三娘想到符昭怡剛生不久的延中,突然有了一絲危機感,而李晟基說的“主持”二字也打動了她,“好吧,就依夫君”

處理完家務事後,李晟基又忙開了。

雲中軍校招收的都是十五歲左右的孩童,學制三年,總人數保持在三千人左右,也就是說每年有一千人畢業。

這些學童,除了正常的國文、數學等課程之外,全程是軍事化的管理,李晟基後世就在軍校呆了幾年,自然明白如何辦好一所軍校,日常的軍事訓練、科目排得比一般計程車兵還緊。

三年級的學生在整體素質上位列全軍之冠,這些學生既能當騎兵使用,又能當步兵,當炮兵更為合適,畢業後是基層軍官的上好人選。

今年即將畢業的一千人李晟基卻有特別的安排。

雲岡附近有一座大山,名曰七峰山,山體不高,多在一千米到一千五百米,這時的七峰山樹木茂盛,獸類、鳥類繁多,是山地訓練的絕佳場所。

這日,李晟基親自帶著這一千人進行山地訓練。

訓練中,全隊員頭戴鐵盔,手戴粗麻布製成的防滑手套,膝部佩戴軟木與牛皮製成的護膝,分成幾組,分別進行山地跑、搜尋搜救、方向辨別、野外宿營、懸崖攀登等多個科目的訓練。

七峰都,便是這支隊伍的名號。

隊伍經過兩年半的訓練後,刀盾、長槍都能熟練使用,弓箭倒沒有讓他們練習,每人一把一石的弩,威力介於破軍弩與手弩之間,正好適合在山地使用,軍中都叫他山地弩。

每人還有一個用多層麻布製成,外刷桐油的揹包,裡面可以放置衣被、雨披、糧食等物。揹包的兩側各有一個口袋,一側可以放置裝水的竹筒,另一側可以放置弩箭二十隻。

每人的靴子也與普通士兵不一樣,與馬蹄鐵一樣,靴底加了兩塊薄鐵板,前後各一塊,上面都有凸起的鐵釘。

在山上的戰術,李晟基採用了後世的三三制,不過卻是加強版的,每兩人手持山地弩前進,六人為一個小組後世手裡拿的是步槍,可以連續射擊,自然可以單人行動,弩就不行了,所以就需要一個人在一旁掩護),兩百人幾乎就可以覆蓋一個山頭,在山下與普通的步軍差不多,一千人可以很快組成四百長槍兵、三百刀盾兵、三百弩兵的陣型。

山地訓練從一月份就開始了,李晟基順便練了雪地的戰術。

有燕王親自帶隊訓練,這一千人在這三個月各方面的技能突飛猛進,短短三個月便超過他們往日半年所得,其中也湧現出來幾個人才。

韓令坤,十九歲,身材中等,矯健有力,目前是這支隊伍的指揮使。

王審琦,十八歲,高大健壯,為人寬厚,還頗有謀略,目前是七峰都的都虞侯。

潘美,十八歲,清秀俊逸,腦子靈活,目前是七峰都的參軍使。

三人都是河北一帶的人士,家裡或跟隨承天軍,或跟隨郭威的河東軍,或慕名而來,都進了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