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右匈奴故地(3)(第1/2頁)
章節報錯
與吐蕃人不同,回鶻人對進出城池的商隊徵收的是正兒八經的商稅,十五稅一,在城門口有一處專門管理商隊的機構,彼等查驗貨物後,需立即繳稅,用實物或者折算的錢財都可,繳完後出具一張用粗紙填寫的單據,商戶持此單據在甘州回鶻管轄的範圍行商,且無須再繳納其它費用。
李晟基仔細看了一下那張紙,上面註明了各種貨物多少,準備發賣何處,稅費收訖字樣,還有一個印章。
這東西假冒也很容易啊,李晟基不禁有些疑惑。
“姚護衛,以前也有人造假,不過被回鶻人發現後不禁貨物全部沒收,商戶掌櫃斬首,商行還永久喪失行商的機會”,王孝章在一旁解釋道。
“那我的貨物不在彼等境內發賣,要運到別處呢?”,李晟基問道。
“也是這般收稅”
“.…..”
雖然“總部”搬去甘州了,但燕軍與兀剌提合作的商行在涼州還保留了一個據點,涼州以南、以西的售賣都在此進行,還有一處很大的貨棧,專門堆放貨物和飼養牲口的地方,還有不少客房,以前押送貨物的人都在此歇息。
一行人便在貨棧歇息,李晟基、季無憂兩人跟著王孝章來到商鋪後院。
知道李晟基要來,姚珏、米勁帆二人也從甘州趕來,一早就候著。
姚珏今年十九歲了,在甘涼歷練了兩年後越發顯得老成持重,而米勁帆也十七歲了,他專門負責瓜州以西的商事。
“大人”,王孝章開始彙報了,“雲中商行雖然才開了兩年,不過生意卻異常興旺,鐵器、衣物加起來每月可折算淨利一萬貫,此處銅錢稀少,彼等多用皮毛、棉布、糧食來置換,也有一些使用金銀幣的,總數不到兩成”
“目前商路只通到西州、于闐,如果能通到北庭、安西一帶,只怕還要翻幾番”
“一萬貫?”,李晟基心中卻略有些失望,現在需要燕軍傳送薪餉的官員、軍人、工匠加起來接近十萬人,按照平均每人每月一貫計算,每個月就是十萬貫,以前從秘瓊、楊光遠那裡打劫的錢財早就用光了。
不過在大同,各種皮毛、牲畜的交易每月可賺一萬貫,賣到中原地帶的鐵器、衣物能賺三萬貫,食鹽每月能賺三萬貫,加上涼州、甘州的利潤,每月尚有一萬貫的缺口,不過有鑄幣的存在,這個缺口還不是大事。
到雲州後,他又一次性鑄造了五十萬貫的清泰通寶銅錢),五十萬貫的清泰元寶銀錠),基本上都投放到市場上去了。
有了鑄錢的能力也不能毫無節制地鑄造,佑國軍、保國軍加起來不到四十萬人,貨品需求量、貨幣需求量均有限,貨幣與商品之間也存在著一個動態的平衡,而對外貿易大多是採用易貨貿易——後唐境內錢幣也稀缺得很。
當時李晟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鼓勵來雲州的商家先將貨物換成等值的大同鑄造的通寶、元寶,然後用通寶、元寶來採辦雲州的貨物,這樣一來,雲州鑄造的錢幣慢慢地就使用開了,而每個錢幣雲州方面至少有一成的利潤在裡面。
一次性投放高達一百萬貫的錢幣後,就不能在境內再大量投放了,不過投放到境外卻問題不大,雲州作為草原與中原的大中間商,每年的貿易額都在四十萬貫以上,期中雲中銷售、採辦的各佔一半,雲中採買的貨品需要支付的二十萬貫銅錢就是每年新鑄造的,這裡面的利潤就是兩萬貫,補上那個缺口還有一萬貫的盈餘。
這只是錢財方面的細賬,燕軍更注重實物的儲備,在大同、勝州都有常備倉,加起來有五十萬斛,能滿足燕軍一年支應,還有儲存的食鹽、麻布、棉布、棉花,也夠燕軍一年之需,至於武器鎧甲等戰略物資就做不到一年的儲備了,只能按照更換週期,勉強能做到三個月的儲備。
像後唐境內能做到燕軍這樣的,只此一家別無分店,除了河東、宣武等少數幾個節度轄區計程車卒有薪餉,其它地區計程車兵們只有屯田的糧食收入,最多再加上一些食鹽、布匹,勉強能夠溫飽。
……
當晚就在涼州歇息。
第二天一早,王孝章就帶著李晟基、季無憂去逛人市。
涼州人口眾多,商家也多,一路走來,李晟基見到最多的店鋪便是糧店和白布店棉布店,此時棉花尚未傳入中原,不過中亞、西域一帶已經大規模種植了),不過在商業街的末端一家商鋪引起了他的注意。
“孝章,此處也有大米賣?”,這家商鋪的匾牌上寫著一個斗大的“米”字,李晟基見了心有所動,便問王孝章。
“哦,這裡的稻米可不是從川蜀一帶運過來的,而是自產的,據說稻種還是從天竺國傳過來的,迄今已有十年了,北方的人都愛吃黍米和麥子,這稻米吃的人倒少,姚護衛你想吃,中午煮一些便是”,王孝章說。
“哦?不知產量如何?”,李晟基心裡暗罵,這麼重要的資訊怎麼不早點告訴他?如果在涼州能種水稻,那河套一帶肯定也可以了,水稻的產量可是比黍米、粟米、小麥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