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洛陽行Ⅱ(1)(第1/2頁)
章節報錯
十月份,李晟基突然接到李重美的旨意,讓他“抽空”去一下洛陽。
接到旨意後,李晟基自己心裡也在盤算著李重美的用意,想來想去也沒個頭緒,最後乾脆不想了,燕軍發展到現在,也是時候在有些方面和朝廷攤牌了。
翌日。
李晟基帶著高彥平旅、橫刀都南下了,由於石敬瑭還佔著太原,他也只能從飛狐口出幽州,再從幽州南下。
一路上,李晟基跟高彥平推心置腹的講了燕軍是如何從摩天寨到承天軍,從承天軍到佑國軍,最後從佑國軍到燕軍的經歷,並明確告訴他燕軍成功之所在。
雖然沒有具體指出高彥平身上的一些毛病,不過在上次編制會議後,高彥均找他好好聊過,現在燕王不顧身份高貴,親自又給他講了一遍,既是看重,又是鞭策。
高彥平也是一個聰明人,現在漸漸有些明白自己以往有些舉動確實出格了,又想到燕軍照此發展下去,前途不可限量,自己可千萬不能操切了。
“你呀,最大的毛病就是固執,其它都好,改了這個毛病,你的成就不在你兄長之下”,看著高彥平誠惶誠恐的樣子,李晟基最後語重心長地說道。
由於此次南下是進京面聖,李重美又沒有時間要求,三千多人的隊伍便慢悠悠地走著,一路上,李晟基見到河北道各州縣與之前相比,慢慢地也有了一些生氣。
記得他剛到摩天寨的時候,曾被老寨主派出去採辦物品、探查虛實,那時候他跟著王存章下山先來到鎮州,接著從鎮州出發,先後到過相州、魏州,那時城裡還好,廣闊的鄉下卻是慘淡無比。
雖然用“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來形容有些過,不過也相差彷彿,當時他見到這種情況內心非常城沉重,一是為了老百姓,二是為了他自己。
人口!無論你是安心種地,還是割據一方,人口都是最起碼的條件,沒有一定的人口,任何雄心壯志都是浮雲。
河北的衰敗有幾大因素,一是安史之亂,二是藩鎮割據,三是晉、梁長達二十年的的拉鋸戰,四是契丹南下。
當然了,還有一點,自李存勖建立後唐後,到李嗣源、李從珂,一直秉持嚴刑峻法的策略,加上邊患嚴重,稅賦沉重,老百姓願意種地的人很少,河北、河東兩地大多是採取屯田制,即將大量荒蕪的農田安排士兵家屬來耕種,也有少量的營田,即國家招募農戶來耕種,但田地還是國家的,農戶只是國家的佃戶,而正常納糧的“稅戶”寥寥無幾。
上次他南下洛陽時,已經開始出現一些零零散散的農戶在田地裡勞作,那就意味著稅戶開始出現了,此次南下,這樣的農戶開始多了起來,雞犬之聲也隔三差五地出現。
路過邢州時,看到李晟基這三千多騎人馬,正在勞作的農戶嚇得四處躲避,李晟基嘆了口氣,知道這些人是被各路“軍隊”禍害怕了,看見一個奔走不及跌落在田地裡的老嫗,自己趕緊下馬將她扶起來。
那老嫗約莫五十多歲,滿頭白髮,臉上黃中帶黑,額頭上溝壑縱橫,一身粗麻布衣服也是破破爛爛,滿是補丁,她手中原本還拿著一隻破碗,見到李晟基等人慌亂之下,竟將破碗摔破了。
“大娘莫怕,我等是進京面聖的佑國軍,不會禍害你等的”,李晟基帶著溫和的笑容說道。
“佑國軍?”,老嫗見李晟基面相還頗為和善,膽子也大了起來,“沒聽說過”
李晟基解釋道:“就是以前的承天軍”
這下老嫗明白了,“難怪,承天軍好,老身的侄兒也在那裡做事,可惜這承天軍聽說已經搬走了”
一個鄉下老嫗能知曉承天軍就不錯了,李晟基也不以為意,“大娘,去年打了多少糧食,夠吃嗎?”
“還行,種了十畝地,打了八石,繳了一半給官府,加上野果、野菜,勉強對付”,老嫗說道,語氣也略帶興奮,看來這種生活是他們以前無法想象的。
李晟基看見遠處還有一個老頭帶著一個十歲左右的孩童看著他和老嫗說話,估計是這老嫗的老伴和孫子,再四處一望,在田地裡幹活的、見到他們這隊騎兵後奔跑的人全部是老人和小孩,青壯勞力去哪兒啦?
等他把這個疑問說給老嫗,老嫗眼裡閃過一絲悲色,“唉,我等農戶,每年還有三個月的徭役,青壯男子還有三個月的兵役,我那小子已經半年沒落屋了”
“服役的時候管飯嗎?”,李晟基接著問道,所謂兵役,他很清楚,就是抽上去集中訓練的團練。
“勞役不管飯,兵役管飯”
李晟基無言以對,與這些人相比,佑國軍、保國軍下轄的農戶不啻在天堂,半響,他給老嫗留下了一貫錢便上馬繼續南行了。
一路上李晟基也在思考自己今後的去向,按照燕軍目前的實力,奪取後唐的地盤,進而吞併天下也不是什麼難事,最不濟也可以將黃河以北之地拿下來,不過這樣一來又是刀兵不絕至少十年,漢人好不容易修養了幾年生息又毀之一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再者,現在的後唐加起來也只有六七百萬人,等自己奪取政權,還有沒有五百萬人也很難說。
最後,李從珂父子對自己真心不錯,自己也不忍心奪了他們的江山,漢人同室操戈不是他所願的,自己還是將前唐的疆域慢慢收復,將困擾中原幾千年的胡人解決了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