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幽州亂(2)(第1/2頁)
章節報錯
罵歸罵,時賽也無可奈何,趙行方的三千銀鞍直的戰力他是最清楚的,這個時候與他鬧翻實屬不智,只能忍辱負重,等契丹大軍來到之後再徐徐圖之吧。
而此時的趙行方則更為忐忑。
趙行方,年約四十,身材不高卻力大無比,祖上乃是居住在白狼水一帶的迭剌部支部,原為契丹驍將,後來在趙德均的引誘下投奔了幽州,而他手下的三千人銀鞍直也大多是趙行方招攬過來的,一句話,這支銀鞍直只認趙德均和趙行方,其他任何人都不好使,這也是時賽遲遲不敢動手的最主要原因。
按照契丹人的規矩,叛徒必定要被處以“射鬼箭”的刑罰,聽說時賽聯絡契丹人後,趙行方憂心忡忡就是為此。
原本的歷史上,趙德均在團柏谷投降耶律德光後,耶律德並沒有因為自己部族人丁不多而重新接納趙行方等人,反而將包括趙行方在內的三千銀鞍直殺了個乾乾淨淨,史書沒有具體說是如何殺死的,但以契丹人的習俗,“射鬼箭”,解除武裝之後亂箭射死是可以想象的。
耶律德光一到,必定會清算趙行方等人的“罪行”,這一節時賽等人自然不十分清楚,不過卻給趙行方等人間接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現在擺在趙行方面前有兩條路。
一是聯合趙元瑛、趙延祿父子,殺了時賽,迴歸後唐政府。
二是在耶律德光來之前一走了之,不過銀鞍直到幽州也近十年了,每個人都有家有口的,一走了之,說得容易,操作起來卻困難重重。
至於聯合趙元瑛殺了時賽也沒那麼容易,時賽掌管的八千牙軍不是那麼好相與的。
再說即使想出走,天下之大,何處才是他三千契丹人的容身之處?
就近的義武軍、成德軍節度使範延光倒是一個好的選擇,不過作為草原部族出身的趙行方卻對現在的境況有些厭倦了,投奔趙德均之後,硬仗、惡戰很少輪到他們,基本上只要他們三千明晃晃的銀鞍直一出現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所以,一直以來,這支銀鞍直作為“威懾”力量的存在多於直接接敵。
十年了,銀鞍直尚能飯否?趙行方自己也有些懷疑。
於是便想到了最近蜚聲塞外的李晟基,其多次擊敗契丹軍後現在隱隱成了唯一能對抗耶律德光的人,其麾下又有大量的部族騎兵,本身又是處月部、赫連部的後代,投靠他自然比純粹投靠一位漢人節度使要好。
不過現在幾座城門都是由時賽的步軍控制著,怎麼出城就是一個大的問題,如果就是這三千騎兵還好說,打大不了殺了守門計程車卒就行了,可涉及到家眷就不行了。
所以,必須聯絡趙元瑛,還必須趕在耶律德光到來之前佈置妥當。
還好,耶律德光的貪婪挽救了他。
耶律德光的大軍一路向西,像蝗蟲一樣搞得薊州境內怨聲載道,抵達薊州時,利用薊州刺史出城勞軍的機會一舉攻佔了薊州城,又用同樣的方式攻佔了薊州另一座大城玉田,對外則宣稱是為了糧道的安全。
佔領薊州、玉田兩城之後,耶律德光又急令駐守平州、營州的步軍趕過來接防,這樣一來他們的行程就慢了下來。
而這段時間,幽州城又發生了大的變化,以前緊守“中立”,兩不相幫的趙元瑛父子突然投靠了時賽,時賽正為契丹人的出爾反爾憂急如焚呢,見趙元瑛投靠過來了,便沒有想太多,大喜過望後便接納了他。
偌大的幽州城比前北魏的首都大同還大)光靠八千牙軍是守不過來的,現在趙元瑛投靠過來了就解決了一大難題,加上四周雲集到城裡的團練軍,三萬大軍想擊退李晟基、宋審虔不大可能,但固守還是綽綽有餘,等耶律德光的大軍一到,內應外合之下,李晟基等人只有退走一途。
於是時賽將城防全部交給了趙元瑛父子和公孫栩,自己統管八千牙軍作為“機動力量”待機而動。
趙元瑛接管城防後的第十天,李晟基、宋審虔到了。
得益於王存章安全司的網路,契丹人在薊州的事情李晟基很快就知道了,而幽州城裡的事情透過趙行方的使者也知曉了。
這下李晟基有些始料不及。
趙行方的事情對他來說當然是一大利好,有趙行方、趙元瑛的存在,偌大的幽州城在他的眼裡形同虛設,可笑時賽還矇在鼓裡懵然不知。
李晟基本來還想透過一場大戰來重創耶律德光,甚至將他趕出平州榆關今山海關)以外呢,現在倒好,平州固若金湯,又添上了一個薊州!
這樣一來,光是重創耶律德光還不行,他到嘴的肥肉是不會吐出來的,最後俘虜他或者某位至關重要的將領,以此來置換平州,否則留在平州的契丹軍始終是中原的心腹大患。
那怎樣才能切斷耶律德光的撤退路線,讓他逃無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