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抽絲(第1/2頁)
章節報錯
事到如今,李晟基反而鎮定下來。
他盤腿坐在麥稈上,仔細思索著。
雍王今早來找過自己,不過那時才五點過一點,自己確實沒有起床,但值夜計程車兵為什麼不叫醒自己?特別是二樓值夜的,洛神居外面來人了,看得清清楚楚啊。
一張馬臉隨即浮上心頭,木仁直!
自己早上出門時還奇怪了,怎麼一連幾天都是他值夜?記得自己當時還問了他,他說本來安排了另外一個,不過那人不巧生病了,自己便自告奮勇又多值了一夜,還是在二樓。
生病那人李晟基也知道,見木仁直如此有擔當,自己當時還誇了他幾句,現在看來,他不是忘了稟報,而是故意沒稟報。
但暗藏的敵人如何知曉今早雍王一定會出宣仁門?
李晟基想來想去也沒有頭緒,即使敵人提前知曉,如何在當世這種條件下傳遞訊息也是一個麻煩。
估計日子是定了,但出宣仁門也出乎他們的意料,李重美就是不出宣仁門,從東宮出重光門直接到皇城,估計結局也是一樣,出了宣仁門對敵人來講反而是一個利好。
為何?
因為從重光門直接來到皇城,當時皇城的守衛軍卒無論如何也脫不了干係,而出宣仁門來到外城,途中不測的因素就多了,皇城的守衛軍卒的嫌疑就會大大減小。
因為立德坊就在東城附近,李晟基對宮城的佈置也有了一些瞭解,出宣仁門後李重美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從宣仁門退回去,穿過永安門回到東宮,再出重光門來到皇城,最後從明德門或者或者其它內宮的城門進到宣政殿。
另外就是從宣仁門南下,沿著洛水往西走,經皇城的端門進入,再從明德門進到內宮。
李重美會走那條路?李晟基不得而知。
最大的嫌疑還是皇城的軍卒,東城的軍卒都是李重美的手下,還有值夜的官員、隨從等,想將他們全部拉攏過來一個也不漏口風可能性不大。
那背後領頭的人是誰?
想到前夜的事,李晟基立馬就想到了石敬瑭、桑維翰等人,但按照今天在宣政殿眾人的表現,石敬威等人反而沒什麼嫌疑,當然了,石重裔的嫌疑還是有的,當夜皇城的值守官就是他。
不過今天張延朗的表現倒讓他刮目相看,他這麼咄咄逼人、不留餘地究竟是為了什麼?不是傳說張延朗和石敬瑭不和嗎?
還有那盧文紀,怎麼也摻合進來了?
想到這麼多事情,李晟基一下子興奮起來了,根據後世學過的偵查之術,首先得理清這件事情誰能從中得益。
石敬瑭是必然的,李從珂沒了李重美必定是心神大亂,慌亂之下錯招頻出也是必然的,這樣的話他石敬瑭就可從容對付了。
最關鍵的是,如果能成功綁架李重美,用來置換自己留在洛陽的石敬威等人,自己就能高枕無憂了,對了,一定是這樣!
至於張延朗,沒了李重美,他的侄女賢德妃生的兒子就是李從珂唯一的血脈了,嗯,這估計就是張延朗摻合其中的最大理由,至於有沒有和石敬瑭一方勾結那就不知曉了,不過從早朝來看,多半是勾結在一起了。
不過各懷心事,心照不宣的可能性較大。
他們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分歧的,首先張延朗如此做,是建立在李從珂繼續執政的基礎上,否則就是白忙活,而石敬瑭和李從珂之間則是不死不休,估計這一點雙方都是互相利用。
至於盧文紀,李晟基確實想不通,難道他也被石敬瑭或張延朗收買了?怎麼說可能性都不大。
又想到木仁直,當時招他進橫刀都時,身份來歷都調查過,他有完整的證明自己身份的官方文牒,自己還委託郭威瞭解過,也確證無誤,現在看來,不禁自己到處在外面布點、摻沙子,敵人也沒閒著啊。
看來這事郭威也摻合進來了,郭兄啊郭兄,我李晟基對你可是一片赤誠,沒想到……,不過一想到各為其主,自己也釋然了。
想到這裡,李晟基決定再理一下思路。
一、石敬瑭真的準備動手了,在李晟基還沒完全掌控雲州、蔚州、朔州之前動手是他的最佳選擇。
二、憑區區一個河東節度使所轄兵馬,想同時對付張敬達、高行周、符彥卿、李晟基基本不可能,他必定有外援,而這個外援不處意料的話還是契丹。
三、石敬瑭在正式動手前想把留在洛陽的親屬,特別是兩個兒子弄回去,正大光明地要他們回去自然是不行的,偷偷地溜回去也沒有可能,李從珂讓他們留在洛陽,估計也有“扣為人質”的想法,所以就必須要有一個契機,這個契機就是李重美。用李重美換石重裔他們,不用說李從珂一定會答應。
四、石敬瑭動手的時機肯定是在雙方人質交換成功之後,從洛陽到河東,走驛道騎快馬的話五日可到,但想把一個人偷運過去就不能在驛道上大張旗鼓的行進,這樣一來,最少也要十五日,加上通知契丹的時間,估計一個月後就是他正式動手的時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個月!現在是八月初十,估計九月初十左右石敬瑭就會動手,而那時自己的大軍還在去雲州的路上!
算的真是精細呀,看來自己還是小瞧天下英雄了,自己先是讓姚猛去雲州,又派元豐回去催促承天軍的軍隊去雲州簡直是一個大大的敗招,而全部軍隊收縮在平定州、承天軍一帶才是最佳選擇。
現在想起來,前夜自己去石敬威府上時,他們透過木仁直肯定提前知曉瞭如何傳遞訊息還是一個謎),便設下一個局,故意透漏出“契丹”、“雍王”字樣讓自己瞎猜,自己懵懵懂懂地上了當,還自作多情將一百橫刀都士兵交給了李重美,而這一切,他們又透過木仁直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