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歷史上一樣,接到詔書後,張敬達帶著加強了河中節度使張彥琪的軍隊,一共三萬大軍,即刻從晉州出發,兵鋒直指太原。

而駐守邢州的安國節度使安審琦則沿著太行山的穀道西進,與北上的高行周匯合後,一共兩萬人,北出石會關,在清源縣附近與張敬達大軍匯合後繼續北上。

宋審琦則帶著禁軍跟在兩路大軍的後面,在太原南面的祁縣駐紮下來

兩軍匯合後,張敬達見宋審虔也跟在後面,就準備讓出四面行營都部署一職,派人通知宋審虔,宋審虔對來人說說:“陛下任命張大帥為四面大軍統帥,是看在他歷任三帝,老成持重,英勇善戰,對朝廷忠心耿耿的份上,而不是什麼職位大小,我,宋審虔,現在就是大帥軍中普通一將,你回去告訴大帥,如果我犯了軍紀,是打是殺,全憑大帥處置”

張敬達諢號“張生鐵”,為人剛厲不阿,今年六十歲了,在各路大軍的指揮官中年紀最大,資歷最老,聽了這話也就毫不客氣地接受了,不過他也不敢直接指揮宋審琦,就讓他在祁縣駐紮,作為大軍的後援。

五萬大軍在太原城南的晉安寨紮下大營,張彥琪帶著一萬步軍固守大營,張敬達、高行周、安審琦帶著一萬騎兵、三萬萬步軍繼續北上,將太原城包圍起來,張敬達也派出快馬,催促李晟基、符彥卿、範延光跟進。

張敬達紮下大營後,也試探著進攻了幾次,由於太原城城高牆厚,劉知遠等人又防禦得法,張敬達攻了三天,連城頭都沒有摸到,最後乾脆派出步兵,在城南、城北挖了十幾道壕溝,還砌了一道土牆,由於太原城北、城東是汾河,城西是大山,加上這些壕溝、土牆,將太原城緊緊地圍了起來。

駐紮祁縣的宋審虔見晉安寨大營空虛,乾脆也北上進駐了晉安寨。

晉安寨,原來本是隋朝的一處大型軍砦,大唐興起後,國力強盛,這處位於太原腹地的軍砦便漸漸失去了作用,變成了民寨,不過由於軍砦的規制尚在,張敬達就利用此處做了自己的大營。

晉安寨北邊、西邊都是大山,東邊、南邊是開闊的平原。

十一月份初十,北方的天氣漸漸地冷了起來,北邊大營的張敬達在大帳裡走來走去,異常煩躁不安。

圍城已經一個月了,不但沒有絲毫進展,還把契丹的大軍引過來了,現在正在汾水北岸的虎北口一帶駐紮,兵力多少尚未探查清楚,不過聽代王派過來的人說至少有五六萬騎。

一想到五六萬騎兵,張敬達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氣,他自己以前也在雁北一帶與契丹交過手,互有勝負,不過那都是中小規模的戰鬥,契丹軍隊最多也不過幾千騎。

又想到這位新封的代王,張敬達也是氣不打一處來。自己催促了幾次,讓他和自己合兵一處,可這位王爺卻依然按兵不動,固守平定州。

東邊的符彥卿自己催過一次後倒非常配合,帶來了兩千騎兵、三千步軍。張敬達也知道這是他兵力的極限了,符彥卿雖然號稱領兩軍節度使,估計全部兵馬加起來還沒有李晟基的多,又要防備北邊的趙德均,故這次能帶來五千軍隊,其中還有兩千騎兵也算夠意思了。

“大帥,契丹賊子過河了!”,只見一個親兵掀開帳簾進來單膝跪下稟告。

“哦?!”,張敬達聽了心頭一震,隨即跟著親兵走了出去。

圍城後,張敬達將大軍分成了兩部,自己帶著高行周、安審琦一萬騎兵、一萬步軍在北邊,符彥卿帶著剩餘兵馬在南邊。

北邊大營離汾水還有四五里地,張敬達站到大營裡的望樓上向北邊望去,只見約有三四千騎正在渡過汾水向大營這邊衝過來——冬季汾水水淺,馬匹可從容渡過。

“三四千騎就想攻打我兩萬人的大營?”,張敬達臉上閃過一絲冷笑,“列陣!”

張敬達讓高行周帶領五千騎兵,安審琦帶領五千步兵出擊,騎兵在前,步軍在後,計劃用優勢兵力一舉滅掉這股契丹騎兵。

等敵軍來到跟前,張敬達一看,全是羸弱不堪的騎兵,還不是真正的契丹騎兵,多半是蒐羅的各部族騎兵,張敬達冷哼一聲吼便下達了出擊的命令。

一邊的節度判官提醒他說:“大帥,契丹軍隊向來強悍,這些軍卒卻不著甲,又瘦弱不堪,恐怕其中有詐”

張敬達撇撇嘴回道:“彼等長途跋涉,自然瘦弱不堪,再說了我等有五千騎,更是河北第一勇將高行周統領,還有安審琦的五千步軍,不管彼等有何詐術,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也無用”

果然兩支騎軍甫一接戰契丹騎兵就有些抵擋不住,高行周大喜,揮動軍馬反攻過去,安審琦一見,這麼大的功勞自己可不能錯過了,便催動步軍也跟上了。

高行周、安審琦爭先恐後地追逐著,很快便追到了正在倉皇越過汾河河曲的契丹騎兵,一陣擊殺之後,河面上只怕有上千契丹奇兵落水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