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莫非主公是想……(第2/3頁)
章節報錯
不見得就是如此,這還是在做給趙泰看,手段跟趙泰剛接手常山郡時一樣。
但現在卻是連小吏都變得勤勉,連偷懶的人都沒有,那不是勤勉,那是在做給趙泰看。
只一個目的,凸顯作用,凸顯其不可替代性,這就是世家。
壟斷晉升空間,人才絕大部分握在自己手裡後的底氣。
“發信通告全郡,本官暫無徵兵的打算,讓百姓做好春耕事宜,一切資訊以官府佈告為準,切忽輕信流言。”
不用多考慮,趙泰另類的動向跟對鐵礦的重視程度,絕對是世家揣測,然後傳出去的訊息。
你們不是想傳嗎?那我就利用自己的威望給百姓定下基調,沒有官府佈告的都是流言。
掌握髮聲渠道,進一步削弱世家的影響力,別的地方不敢說,但就常山郡而言,他們已經被壓得抬不起頭來。
就現在的情況,趙泰最重視的應該是煤礦,畢竟煤礦的開採不比鐵礦,只管炸就行。
煤礦是有脾氣的,暴力開採可行不通。
但在幾天之後煤已經在運往蒲吾的路上,早已建好的鍊鐵爐開始冒煙。
鐵製農具的普及正式提上日程,蒲吾離得近,將會是第一個受益的縣城,誰讓鐵礦就在蒲吾呢。
當得知趙泰又是挖煤又是鍊鐵,結果目的卻是造農具,大罵暴殄天物的有,笑趙泰不知所謂的有。
人生百態各不相同,唯一為此事高興的也就只有百姓。
因為在農具這方面趙泰保持了自己的優良傳統,把更優於漢朝的鋤頭弄了出來,成批次制式的生產賣出。
鑑於成本的關係,像鋤頭,鐮刀,鐵鏟,釘耙這些東西的定價都在百錢左右。
按百姓人均年收入一千錢來算,一件農具賣那麼多錢肯定是高。
但這已經是鄭琛算過後得出的最低價錢,甚至商行都沒賺錢。
趙泰基本上取消了力役制度,換成做工得酬勞來取代傳統無條件倒貼錢的力役。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好肯定是好,可這樣一來就會多出很大的開支,就像開礦的工人,鍊鐵的工人,造農具的工人,都是要給工錢的。
賣農具也就勉強能保證收支平衡,還沒把材料錢算進去。
一件農具會讓百姓的餘額縮水,可卻沒人會埋怨價格貴,因為在此之前可沒有農具賣,即使有那也是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價格。
可看事情不能光看表面,農具是貴了一些,但買回去後能為耕種進行加持,地種得好就收得多,就能多賺錢,這是一個迴圈的過程。
在定價格之前,趙泰有考慮過區別對待,那就是普通百姓能以最低價格拿到農具,世家富戶卻要以五倍甚至十倍的價格買。
他原先是這麼想的,仔細思索後他決定就這麼幹。
“百姓用積蓄來買農具,嚴重的還會掏光家底,而世家富戶也能買農具,對他們來說買幾百件都是九牛一毛。”
“何況鐵農具是由我來製造買賣,不受朝廷鹽鐵專賣制度管控,可以放心大膽的買。”
“我就不信他們會忽視農具的作用,還去使用老舊的人力耕種方式,畢竟他們地多,收穫後賺的也多,這點道理腦子稍微一轉就能明白。”
“那何不借此事,讓百姓當一回黃牛,反正就算下令禁止也會有人鋌而走險把低低買的農具高價賣給世家富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