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基礎刀法大成(第1/2頁)
章節報錯
趙泰在院子裡檢閱丫鬟交上來的作業本,只覺她們的學習進度之恐怖。
到了什麼程度呢?
她們不至把千字文完整,一字不錯的默寫了下來,更是連拼音都寫了上去。
在趙泰給她們的平板電腦裡,就有一整篇標註了拼音的千字文。
這才幾天時間啊,她們就能學成這樣,再教下去那自己還會缺人用?
“看來我還是小瞧了這個時代的人對知識的渴望,以往知識都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更因為傳播的難度導致識字率低下,但不是他們不想學,而是沒有地方學,也沒人教他們學。”
種種原因一相加,那就全都能解釋得通了。
趙泰看了一眼眾人,卻發現她們面容帶著忐忑,生怕趙泰挑出些毛病來。
這讓趙泰有些無語,原以為是幼兒園的程度,結果都跳到小學了,想當初讓他學習還要死要活的。
現在連古人都比不上,讓他情何以堪。
當然作為主人,他肯定不會去說這些東西。
“不錯,汝等當真讓吾刮目相看。”
趙泰一句話讓眾人露出笑容,要不是他在這裡,恐怕都能跳起來蹦三蹦。
接著趙泰又檢驗了一下,發現她們確實掌握了這些知識,也就將眾人散去,把王翠留了下來。
“小翠,與吾說說,往日都怎麼學習的。”
“還有哪些本子明明很多,為何所用極少?”
他沒有怪罪的意思,只是純粹的想了解一下。
“莊主,奴婢等僅是拿出時間來學習,每日深夜實在睏乏才睡去。”
“似那等紙筆,勿需多思既可知珍惜,這才未多用,然識字書寫仍需紙筆,婢子曾聞精舍學生以沙土練字,如是效仿替代紙筆之耗損。”
精舍,也有另一個稱呼叫精廬,是先生私人講學援徒的地方。
漢朝流行且開放的是私學,教育方面並不完善。
而因為僧侶進入中原,他們也跟儒家先生用精舍和精廬的名字。
這儒家正統先生就不幹了,更不願意跟僧侶共用一個名字,主要還是共用一個名字讓人分不清是誰家的。
後改精舍為書院,雖然書院已經出現,但普及率很低。
值得一說的是,學校這個詞是在三國時期出現的。
在班固的東都賦中提到了學校如林,庠序盈門。
用沙土練字那是在春秋時期就有的東西,王翠聽說過並不奇怪。
哦,這時候的僧侶不叫和尚,叫胡僧,不受人待見。
因為和尚們丟擲“沙門不敬王者論“,妄圖與王權分庭抗禮。
不過很顯然不現實,遭到了儒門的一致抵對。
當時佛家被視為“胡”,又因其鼓吹“八聖道”,故而有了“胡說八道”之言。
瞧瞧,多猖狂啊,在一個皇權至上的國家說沙門不敬王者,沒被全部砍死都算是仁慈。
反正趙泰沒那麼仁慈。
在聽了王翠的話後,趙泰腦海中自動浮現了眾人每天一有時間就學習,更是學到深夜。
一句廢寢忘食形容的就是她們。
他還是低估了知識的力量,甚至嚴重低估。
不過她們能學到深夜,也跟所處的環境有關,沒有優渥的環境,連個油燈都點不起。
讀書識字那是建立在能吃飽穿暖的前提下,否則趙泰免費讓人學習,飯都吃不飽哪有心思讀書。
說到底這些丫鬟能刻苦用功是一方面,另一面還是有趙泰撐著,給她們提供了能用功的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