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老夫從醫三十餘載,也對這個什麼痤瘡聞所未聞……”

只有一個不過二十出頭的清俊小太醫滿臉求知慾地發問:“敢問郡主,何為痤瘡?”

林汝行頷首答道:“就是痤瘡桿菌或馬色拉菌導致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

一語激起千層浪。

眾太醫意見更大了,紛紛表示聽不懂,你故弄玄虛瞎說來蒙人的吧?

小太醫倒是個和善之人:“眾位大人稍安勿躁,或許郡主說的症候與我們所診一致,只是叫法不同罷了。”

林汝行衝他讚許地笑笑,總算有個聰明人,孺子可教哦。

小太醫被她這麼看著一笑,竟然羞了個大紅臉。

“呵呵,既然郡主有自己的說法,那麼老夫想向郡主討教一下,此症該如何下藥呢?”

林汝行瞅過去,還是那個張院使。

“皇后娘娘的面皰絕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眼下娘娘面癢難耐坐臥不寧,我以為應該先為娘娘去了面癢之症,張院使以為呢?”

痤瘡即便在現代也算是頑疾,很多人治療數年仍然時好時壞。

古代既沒有阿達帕林和班賽,又沒有異維a酸和克林黴素,要根治痤瘡談何容易?

張院使問道:“那郡主有何高見?”

“不敢,爐甘石三十錢碾碎,於坩堝內煅燒至微紅,取出浸淬攪拌,重複三到四次,將石渣棄去,取懸液澄清,水飛法細研取粉末溼敷。”

張院使滿臉不可思議:“古方載爐甘石愈目暴赤腫流淚爛弦,或用來冶銅,何以入藥愈溼毒類的面皰?”

嗯,這張院使無機化學學得不錯,還知道爐甘石可以冶銅。

可是痤瘡跟溼毒又有什麼關係?

難怪現代人的養生朋友圈裡都是祛不完的溼,排不完的毒,潤不夠的肺,果然這個優良傳統得到了良好的繼承和發揚。

以為她被自己問住,張院使繼續喋喋不休:“這藥開得簡直是毫無章法嘛,依老臣看郡主不要再相信這些怪誕之說了。”

就連陳士傑也跑來湊熱鬧:“石頭還能治病?哎,我問你,你說的該不會是五石散吧?”

林汝行懶得搭理他,古代文獻中確實有記載爐甘石水飛法可以治眼疾,《本草綱目》中也引過藥方,甚至還需童尿輔藥。

喜歡穿越後我在古代做美膚顧問請大家收藏:()穿越後我在古代做美膚顧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