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問道:“什麼東西?不會有人像在監獄倉庫那樣往裡藏了銀幣吧?”

哥斯拉搖搖頭道:“不,是一本書,很大的書。”

李杜失望地說道:“誰會在桌子支撐板裡放書啊?什麼書?”

“很大的書。”哥斯拉抱起木板將書倒了出來,然後一本足足有一米長、六七十公分寬、十多公分厚的超級大書被倒了出來。

看到這本書,薩奇館長表情大變,但他沒有多看,而是躲到一邊去打了個電話。

李杜一臉納悶的將這本書搬了出來,周圍有撿寶人被吸引到了,紛紛湊過來問道:“這是什麼書?怎麼這麼大?”

書的封面上有名字,李杜唸到:“《美洲鳥類》?作者叫約翰·詹姆斯·奧杜邦,誰知道這本書和這個人嗎?”

約翰·詹姆斯·奧杜邦,這個名字對中國人來說沒什麼名氣,可是對美國人而言,絕對稱得上如雷貫耳。

就像中國的學生從小學過古代科學家張衡、沈括、徐霞客等人的事跡一樣,美國學生也學過約翰·詹姆斯·奧杜邦的故事。

看著這本書上的名字,有撿寶人驚呆了:“天,約翰·詹姆斯·奧杜邦?兩個世紀前的著名畫家和博物學家啊,他繪制的鳥類圖鑒可一直有美利堅國寶之稱的。”

“就是這本書,就是《美洲鳥類》,上帝!我不是做夢吧?你竟然發現了一本《美洲鳥類》?這就是他賴以成名的國寶名作啊!”

“對,就是這個,《美洲鳥類》、《火雞》,還有《美洲的四足動物》,這些書都是國寶。”

撿寶人的驚呼聲吸引了更多人過來,但薩奇館長卻沒有靠近,他走到了一邊,陰沉著臉看著外面街道發呆。

很快,經過人們七嘴八舌的討論,李杜瞭解了奧杜邦的情況。

這位奧杜邦先生在美國人心中,名氣不亞於現在歐洲的近代科學大家和中世紀文藝複興時候的藝術家,他一生留下了無數的畫作,每一部作品不僅是科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傑作。

美國學術界將奧杜邦稱為“史上最偉大的鳥類博物學家”,他誕生於1785年的法國,18歲的時候移民到了北美。

因為小時候在鄉野之間練就了一手出色的狩獵本領,奧杜邦來到北美後,狩獵了大量鳥類,用金屬絲進行固定做成臨時標本,然後按照一比一的比例繪制下來。

這種做法今天來看有些兇殘,但當時礙於科技,博物學家們只能靠這種手段來精確記錄野生動物的外表細節。

當時大家都在這麼做,奧杜邦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為他憑借多年觀鳥、大鳥的經驗,改進了鳥類博物畫的畫法。

他筆下的鳥兒們,不再像早起博物畫裡那樣傻乎乎的站著,而是展現出各種自然習性:飛行、覓食、育雛、孵卵、爭鬥等等。

因為近代大量鳥類滅絕,所以人們要了解幾百年前美洲大陸上的鳥類,只能透過這些博物畫的途徑。

其中,奧杜邦的博物畫是最佳途徑,而在這些最佳瞭解途徑中,有一條康莊大道,那就是李杜手裡的這本《美洲鳥類》。

有人上網查了一下這本書現在的成交價,然後震驚的張大了嘴巴。其他人去查,看到價格的都會張大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