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恭郡王想不明白,周煄為什麼就不接他遞過來的橄欖枝呢?難道他真想逞英雄,一個人大戰全天下不成?恍惚間,恭郡王想到眼前不正是周煄一個人立於堂前,對抗四方。恭郡王總覺得眼前這一幕是如此的熟悉,什麼時候見過呢?

是啊,是什麼時候見過呢?

是在王妃徐氏的靈堂上,眾僕役圍著他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與自己對峙;還是在提出自己的朝堂設想,身後無人扶持,面對忠臣詰問毫不退縮?恭郡王突然意識到,周煄恐怕已經習慣了一個人戰鬥吧,有他沒他有什麼區別了。

巨大的恐慌襲擊了恭郡王,他此時才意識到,這個兒子已經展翅高飛,不再恭王府的天空下了。

講學的結果不用多說,又成了周煄刷聲望的好時機,讓朝臣們再一次認識到深受聖寵的三公子,見識卓越,能力非凡。

十五那日,周煄參加了德安兩週年重建的紀念日,截止此時,德安已經建設得比洪災之前更加完美,人口、賦稅、開墾荒田畝數、商路、交通統統都超過了重建前水平,且沒有發生什麼“事件”,民心安穩。與德安做對照組的黃州就差了些,官員們不是不努力,事實上他們都快以衙門為家了,一心撲在公務上,這樣明顯可以在陛下面前露臉的差事,誰敢不用心。甚至德安、黃州兩地也組織過交流,可是黃州沒辦法照搬德安的模式,他們存在的價值就是兩種方式的對比。

後來周煄“非戰之罪”的言論流傳出去,黃州的官員也開始破罐子破摔了,這不是他們的錯,而是政策從一開始就不對好嗎?

為了自己的實心,動搖官員意志,致使一州百姓受苦,周煄果然不是好人。為此理念衝突,莫愁已經和周煄吵過無數次了。

再一年,災後重建完全結束,德安修建得美輪美奐,就是一個小縣城也是乾淨整潔,給朝廷繳納的賦稅,更是歷年之最,陛下終於首肯了這樣的治理模式,準備周煄封賞。

周煄卻神來之筆,直接把最大的功勞讓給了太子。

“此策之功,最大者乃是陛下慧眼識珠,領導有方;其次是太子殿下高瞻遠矚,規劃得當,佈局合宜;再次乃地方官員用心王事、治理有方,百姓淳樸聽從教化,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臣雖有微功,不敢先行受賞。”周煄在大朝會上諫言道。

一件事成功了,功勞最大的當然是領導,眾位大臣以為只是固定套路呢,也紛紛附和讚揚周煄高風亮節、不可不賞。

“你說的這些人,朕自然是要是賞的,可你往來兩地,殫精竭慮,更是要賞。”皇帝高興道。

“能為陛下分憂是臣的榮幸,臣再請先封賞太子殿下。”周煄再拜道,功勞最大的皇帝不能自己賞自己,那就從功勞第二的太子開始封賞吧。

此時大殿中響起嗡嗡聲,大家看太子和恭郡王的眼神都不對了,如果周煄不是在演戲的話,那為什麼最大的功勞不撈在自己懷裡,反而送出去。就是送出去為什麼沒有恭郡王的份兒,就是順帶一句“父王教子有方”也好啊,這樣連面子都不做的,難道恭郡王父子不睦的流言是真的,且嚴重到了這個地步?

此次大朝會的唯一議題就是論功行賞,本來已經有腹稿的皇帝遭遇突發狀況,沉吟了一會兒,決定尊重周煄的意見,道:“不愧是朕的好孫兒,有能力又不誇耀,果然是好。既然如此,太子指導有方,加食邑三千,正紅五爪金龍朝服,紫如意;賜太子妃九尾鳳冠,織金帛,加咸宜郡主湯邑三百,賜琉球進貢寶珠十科,貢緞……”

皇帝停頓都不帶打一個,麻溜念出一長段賞賜,普通財物就不必說了,賜封地和蔭妻蔽女的已是榮耀非常,更別說還有正紅五爪金龍朝服,這是帝王專屬的朝服,且我朝尚火德,崇正紅,這是對太子繼位的絕佳暗示。甚至還有太子妃得了皇后專屬的九尾鳳冠,這明晃晃的賞賜,太子和太子妃自然不會穿戴在身,可皇帝也只差直接說朕囑意太子繼位了。

太子出列謝恩,並不推辭,顯然和周煄早有默契。

封賞完了太子自然就是周煄,皇帝直接賜了周煄“純睿”封號的國公爵位,食邑封地也是上上等的,擬旨的翰林揮筆而就,當場頒下聖旨。

只有魏忠知道皇帝此時放在龍案上的手正緊緊捏著一卷聖旨,這是陛下親手書寫的,升恭郡王為恭親王,封周煄為恭親王世子的聖旨。

喜歡穿書之離題萬里請大家收藏:()穿書之離題萬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