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考生都是一臉的懵逼,都不知道這個梁山伯是哪兒蹦出來的。

“那這個蘇軾又是哪兒來的?”

這個倒是有人有些印象,“好像就是考完之後,在門前最跳的那個‘孩子’……”

“那個十八九歲的孩子!?”

真是日了狗了,他還真離解元就差一點兒了。

第三的曾鞏,很多人還是熟悉的,畢竟入觀瀾之前就名聲在外。

第四的蘇轍……又沒幾個人認識了。

“好像是蘇軾的弟弟……”

“弟弟!?”那倒黴孩子就夠逆天了,他弟弟,那不是比他還小。

“正是他弟弟,蘇子由。”有人篤定道。“剛滿十七!”

日!!

眾人無不哀嚎,人比人得死。人家十七歲就能上榜前五,而再看自己,四十大幾還是“名落孫山”。

“蘇轍還不是最小的。”有人已經看到又一個名字。

“第十四名的晏幾道,乃是晏殊幼子,那娃娃還不滿十六!”

“十六!?”

眾人哀嘆之餘,猛的一驚:

蘇軾、蘇轍、曾鞏、晏幾道,好像……好像都特麼是那個土匪窩裡出來的吧?

再細看榜文,第五的章衡、第六曾布,第七呂惠卿,後面的王韶、張載……

好像都特麼是觀瀾的考生,觀瀾這一科又炸了!!

……

“不用數了……”劉之道終於陰著臉色開口。

他在太學的時間最長,對同城而立的觀瀾書院也最瞭解。

“前百之中,除了頭名解元梁山伯,第十一名的祝英臺,不知是何方神聖,餘者九十八人,盡出觀瀾!”

“怎麼可能!!!!”

孫山跳著腳大叫,“怎麼可能啊?”

你特麼前兩科,一科中個十多個咱們還信一信。這特麼一科中一百多,還把前百差點包圓兒了,這怎麼可能!?

而接下來,一個剛回過味兒來的儒生的一聲驚叫,更是把孫山嚇得腿一哆嗦,直接就坐在了地上。

“我想起來了!”

“那個梁山伯與祝英臺,就在我前一位驗的考籍,進的場!”

眾人一震,“哦?快說說,是何等風采?”

這可是僅有的兩個觀瀾系之外的考生,大家當然禁不住的好奇。

可是,他們註定失望,那出聲的考生臉上一苦。

“那兩人……也穿的是觀瀾儒袍。”

“……”

“而且……”

“還有而且!?”

那考生露出一個比哭還難看的表情,“而且,那個梁山伯……看樣子也就十三四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