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學院的想法,其實早就有了,而且早就開得起來。

六年前,燕雲得複的時候,唐奕只要提出來,肯定是沒有人反對的。

因為武舉大宋歷來就有,只不過不受重視。開個武學院,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也沒法重視。

說心裡話,這裡面的原因和重文輕武的關系還真不大。

大宋計程車大夫再高傲,也知道軍隊需要將才來帶,也知道沒有武功的國家不行。

但是沒辦法,武舉這個事兒,重視不起來。重視,可能會造成更大的隱患。

為什麼呢?

很簡單,錯在將門!

軍界山頭主義太過猖獗,武舉儼然成了各家將門給新人鍍金的所在。

既使開了武舉,選上來的也是將門所出,是各家的“家將”,那選不選又有什麼意義呢?

……

不得不說,將門多數還是愛國的忠臣,可是將門的體制太受詬病了。

大宋要改軍制,不把山頭兒平了,改出花兒來也是白費。

說心裡話,大宋施行募兵制,這是一種嘗試,是對唐末府兵制度弊病的一種反思。這種大但嘗試,其實和清末民初時期的北洋很像。

不同的是,北洋的結局就是軍閥林立,天下大亂。

而大宋,因為有文人的玩命壓制,甚至是陷害,才沒有發展成民國亂戰的局面。

唐奕想要給武人地位,就是把軍閥巨獸放了出來;要改軍制,就是把擁護他的將門往火坑裡推。

這本身其實就是矛盾的。

將門從情感上來說,是可敬可悲,值得同情的。

可是,從體制上來說,他們又是可怕、可疑需要提防的。

之前在趙禎靈前,潘豐等人問唐奕第一個要改的是不是軍制,唐奕說不是。這是出於一種個人情感,也是出於……時機未到。

不客氣的說,王德用的心是好的,可是結果不一定好。

要兵權,還是要農墾,本質沒區別。還是成就更大的軍閥,需要大宋付出更多的成本去防範。

將門漏弊不改,除非把募兵變府兵倒退回去,否則只能用文人那一套齷齪手段去鎮壓。

可將門的弊病在哪呢??

很簡單:忠主,不忠國;認家,不認君。

將門的根源前面就說過,軍中絕大多數的將領皆是大將門提拔、推舉,致使大宋的將不認大宋的君,只知恩主是某門某姓。

龐大的利益網又把一個個孤立的人,網羅成一個牢不可破的整體。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大家都在算著自己的小九九,都在忠於家主的利益,怎麼可能不腐敗?怎麼可能有戰鬥力?

所以,唐奕不著急用兵轉農來消減兵源,革除冗兵,他第一步要做的,是偷!!

偷人!!

把家將,變成大宋的國將!

怎麼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