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得王繹沒看到這一幕,否則非得氣死不可,我在這兒等了一天,你們卻在那兒還要再戰八圈兒?

“國舅爺!”僕役一聲哀鳴。“不能再打了,已經到地方了!”

“嗯?到地方了嗎?”曹佾一怔。“這麼快!?”

悻悻然地把麻將牌一推,“不打了,不打了!想那王恪之怕是等得心煩了。”

“王恪之?”唐奕也把麻將一推,倒是很好奇這個名字。“這是誰?”

潘豐大笑,“王恪之你不知是誰?他父親大郎卻是一定知道的,乃王文正公、王孝先!”

“哦!”唐奕恍然大悟,登時來了精神。原來是王曾的兒子,那來頭倒真還不小。

王曾這個名字在後世可能不太被人所熟知,但是放在當下的大宋朝,那絕對是響當當的牛人。

因為他是與寇準、範仲淹齊名,是“鬥士”那個級別的神人。

寇準就不用說了,那是個用一生去戰鬥的勇士。

有時候,唐奕都不由得去想,寇神是不是也是穿越來的,整個一渾不吝。

範仲淹就更不用說了,這一輩子就是鬥奸臣、謀強宋。而且,劉太後如日中天眼瞅就要走上武曌的舊路之時,範仲淹打響了倒劉的第一槍。

這兩位這麼牛,那王曾呢?

呵呵,王孝先比這倆位還猛。

他這一生鬥倒過三位權臣奸相——王欽若、丁謂和呂夷簡。

這三個人裡,有範仲淹都沒招兒治的主兒,也有寇準都低頭服軟的大牛。

甚至可以說,要是沒王曾,沒等範仲淹成氣候、發揮威力,劉娥就已經讓趙禎靠邊站了,他是第一個在劉太後完美夢想中敲出一絲裂縫的人。

當年真宗駕崩後,王曾奉命入殿起草遺詔:

“以明肅皇後輔立皇太子,權代理)聽斷軍國大事。”

宰執丁謂偏向劉後,讓王曾去掉“權”字。

王曾說什麼也不幹,堅持這個“權”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這個“權”和沒這個權,差別得有多大。

後來,趙禎即位,王曾出任禮部侍郎,朝臣政議“權聽斷軍國事”的劉太後上朝儀典時,丁謂又起了么蛾子,想弱化趙禎的存在。上諫讓趙禎只逢初一、十五來露個臉兒就得了,其它的時候就聽劉太後的足已。

又是王曾極力反對,一直戰鬥到丁謂倒臺,終獲大勝。

所以說,要真論起來,範仲淹只是接了王曾的班兒。

可惜,王曾死的有點早,元寶元年病逝,至今已經將近二十年了,唐奕倒是沒有機會領略王文正公的風采了。

然而,賢相隕落,其名尤在。

大宋朝從未忘記這位名相,趙禎對於有恩於他的王曾更是從未忘記。前兩年,剛剛禦賜王曾碑篆,名曰‘旌賢之碑’,並改其鄉為“旌賢鄉”。

唐奕倒真不知道,原來海州知州就是王曾之子,登時來了興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