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天上掉餡餅(第1/2頁)
章節報錯
說到華聯倉儲,倒是曹佾那裡說出點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壞的訊息。
“遼國賀歲使節已經到了開封,昨天見了富相公。”
唐奕暗道:都是黃河改道鬧的,今年遼使來了三四回了。
遼使見富弼也不奇怪,賀歲使節,當然是過了年,大朝之時,趙禎才會接見。而富弼在慶歷之初曾經出使遼國,與大遼的官員還算熟悉。
“遼使向富相公提了個要求,是關於咱們華聯鋪的。”
“關於咱們的?”不光唐奕,還有張晉文和潘豐都愣了。兩國通誼,關我們一個商鋪什麼事兒?
“遼使想讓咱們在大遼中京也開一家華聯倉儲!”
“什麼?”
“什麼!?”
“……”
唐奕以為自己聽錯了……
潘豐以為曹佾說錯了……
張晉文環顧四望,看是不是大半夜的出太陽了……
這可能是今年最大的笑話了吧?
……
話說,這幾人至於這麼大反應嗎?
還真至於!
稀奇的不是兩國互訪提到了一個小小的民商,稀奇的是,遼人居然主動讓大宋商人到遼國去做生意。
要知道,宋遼兩國除了雄州互市,民間的商業往來可以說是斷絕的,當然走私除外。
有人可能會說,漢民族排外,閉關鎖國,不與蠻夷互通有無。
真不是。
大宋樂不得和遼、夏、高昌,回鶻、吐番、交趾開放邊貿,因為大宋對外貿易是佔便宜的。
拿大遼為例,遼國別看比大宋還大,也十分強盛,但是,遼國能向大宋輸出的無外乎牛羊馬匹,還有皮貨,這些都是低附加值的農副産品。
當然,馬匹大宋極缺,附加值很高,只是,遼人也不敢多賣啊!那可是戰略物資,到時候,你用我的馬來打我怎麼辦?
那大宋賣給遼國的是什麼呢?
是絲綢、茶、布、瓷等等,在當時屬於高附加值的商貨。
所謂‘蠻夷’在與大宋的貿易中,跟本不佔便宜,要是開放邊貿,可著勁兒地讓大宋‘明搶’,用不了幾年,就得讓大宋掏空了。
可是,不論是大遼,還是西夏,又或是其它周邊國家,因為工業不發達,又離不開大宋,所以,只能用互市的形式官方交易。
這樣,既防止了被大宋經濟掠奪,又滿足了國內市場。所以,大宋商人自有宋一朝以來,從來也沒在大遼的土地上,正正當當地做過生意。
如今,曹佾說遼使讓華聯在遼國開鋪子,幾人聽了能不驚嗎?
這也太扯了……
就好比,趙禎讓唐奕在皇城裡面開個雜貨鋪一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那麼,遼使為什麼提了這麼一個‘過分’的要求呢?
實在是,今年兩國走得太勤了。
現在的遼國已經基本蛻去了遊牧民族的野性,和大宋一樣,信佛尊儒,漢化嚴重。遼國上下,處處學大宋,不論是朝政,還是民間文化。
這麼說吧,範仲淹的一篇《嶽陽樓記》,慶歷六年九月成文,兩個月後,就傳遍了遼國大都;開封舉子的時文選集,在開封還沒過時,大遼國的書鋪裡就已經開售了。
遼興宗更是個漢學簇擁,開封有什麼,中京肯定就得有什麼。要不,老頭心裡不舒服。
年初,使宋的遼使還沒走,華聯鋪就開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