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兩人一聊,唐奕才知道,這個胡林,家境殷實,在老家,胡家是數一數二的富貴人家。他在泰山書院之時,就屬於不上不下,混資歷的存在。

胡林跟著孫複來到觀瀾書院,全是因為這貨想出來長長見識。對於什麼春闈之事,他根本沒興趣,而且水平在那擺著,就算想考也考不上。

這些天,胡林也在民學聽講,而那種上百號穿著粗衣破袍,眼巴巴看著唐子浩一個人在堂中授業的場面,把胡林深深地被震撼了。

原來,即使不用名、不用權,也不用錢,只需要如此簡單地一點點付出,就能得到如此的成就。於是,胡林來找唐奕了,他想像唐子浩一樣,站上三尺講臺,用學問去感召更多的人!

對此,唐奕當然是樂意的。

《蒙學》課本之中,除了開篇的拼音法,《三字經》後面的東西幾乎都是儒家的經義節選,找一個人來教根本就不是問題。而且,說不定比唐奕教得還好呢。

……

胡林是第一個,卻不是最後一個。

胡林站上課舍講臺的第二天,就有一個叫馬陽,馬子明的儒生找來了。這位更加讓唐奕欣喜若狂,因為馬陽不單能教《蒙學》,他還能教《數術》。

宋人真正精研數術之學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就算精通的,在唐奕面前真的就是不值一提。

作為一個後世的理科生,都不用拿什麼高數、微機分這種東西,只需要初中數學的一元二次方程,就能把絕大多數人轟成渣渣。

這個馬子明雖然肯定達不到唐奕的水平,但是,教給蒙童的本就是極為簡單的加減法,馬子明是完全可以勝任的。而且,以他的數學基礎,唐奕已經在琢磨著傳授他一些高等數學的知識,將來說不定會是自己的一大助力。

……

胡林和馬陽的加入,一下子分擔了唐奕很多的壓力,就算他嗓子啞了沒法開課,也可由兩人代之。而二人也給觀瀾上院的儒生做出了榜樣,範仲淹也似乎看到了一條全新的教學之路。

這種更開放,門檻更低的育人之法,比之儒家閉門造車,關起門來實行精英教育的方式,更容易在百姓之中傳播。

所謂知書達理,識字之人、懂理之人越多,對大宋來說,就越有好處。

於是,範仲淹幹脆讓上院儒生,除了明年應試之人,餘者輪流去民學授業,一來磨礪自身,二來傳道天下。

範大神甚至覺得,要是天下的書院都能像觀瀾一樣,那大宋得多出多少知書知理之人啊!

……

只不過,範相公也不想想,也就觀瀾書院敢這麼玩吧,別的書院,就算是朝廷的官學也玩不起,因為他們沒有唐奕這個拿錢不當錢的財神。

就這樣,以上院文生教導蒙童、百姓的制度在觀瀾書院算是形成了傳統,以至於觀瀾書院的名聲進一步的提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奕本來是打算自己一個人撐起民學,卻不想,他低估了大宋讀書人的良心,低估了,觀瀾上下一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