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幾個孩子識字這種事兒,應該不難吧?”唐奕如是安慰著自己。

深吸了一口氣,“大家開啟《蒙學》第一頁。”

好吧,其實就是《語文課本》,唐奕給換了個適合大宋的名字。

見底下的一眾幼童臉上帶著稚嫩和興奮地翻開面前的課本,唐奕也不多說一句,拿起一塊“白土子”轉身走到墨板前書寫起來。

墨板是唐奕讓人特製的,開始還沒人知道這是幹什麼的,現在看唐奕在上面寫寫畫畫,才恍然大悟,這原來是個“教具”。

不過,還別說,對於習慣了先生在堂前用嘴說,學生在堂下用耳朵聽的授業方式的宋人來說,這種一目瞭然、圖文並茂的教學手段還挺新鮮。

而“粉筆”則是天然的石灰石削成的,在墨板上黑紙白字,十分的顯眼。

範仲淹沒有孩子們手裡的課本,也不知道唐奕鼓搗的是什麼《蒙學》。不過,用猜的也能知道,無非是《千字文》、《百家姓》之類的東西。

於是抬頭看唐奕在墨板上寫字,想看看他到底要怎麼教。

只不過……

只不過,這小子鬼畫符似的在幹什麼?

唐奕寫了半天,範大神竟一個字都不認識。倒是杜衍見識非常,小聲對範仲淹道:“像是一種大食國的文字。”

“大食文?”範仲淹更迷糊了。

這些蒙童連漢字都還不認識,唐奕寫什麼大食文?

還真不是大食文。

所謂大食文,就是與大宋同一時代的阿拉伯帝國所用的阿拉伯文。

唐奕可不會什麼阿拉伯文,但,杜衍說的也沒錯,他現在所寫的,確實是大食人傳入中原的——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最早是由羅馬人從埃及字母中演變而來的,逐漸傳遍歐洲。唐代由阿拉伯人傳入中原,所以,杜衍以為是大食文。

現在在開封也能找到會這種文字的大食商人,只不過拉丁字母只在少數大食商人之中有所流傳,並沒有被宋人所熟知。

那唐奕為什麼把他弄出來呢?

圖省事兒!

拉丁字母是後世應用最廣的文字,包括在漢語中也有應用,就是漢語拼音。

開辦民學,首要的問題當然是教孩子們識字。而識字,當然就離不開注音的問題。

後世習慣了拼音注音法的唐奕,對大宋所用的“反切注音法”簡直是深惡痛絕,實在是太特麼麻煩、太特麼難了!

反切法,說白了就是用兩個字為一個字注聲,取第一個字的聲母,與第二個字的韻母結合,讀出新字的讀音。

例如說:‘之乎’為‘諸’。

就是取‘之’字的聲母‘zh’,和‘乎’字的韻母‘u’相結合得出‘諸’字的讀音。

不但繁瑣,而且很容易出錯。

於是,唐奕豪不猶豫地選擇教孩子們“拼音注音法”,這個相對簡單得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