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擱下筆,又捧起筆記本,一板一眼地道:“第二件事,是您母親讓您回家一趟,讓您把家中浴缸裡的魚送兩條給您二伯。”小胖又翻了一頁紙:“她本來打算讓您父親去!可只因為您外婆住院了……”

“我外婆住院了?”

“對,說是晚上夢見您去世的外公,醒來後心裡發慌。”

“……”

成吧!她已經為心口發慌住過七八次院了,那麼大年齡,醫院也不敢讓她回家,通常建議留院觀查,不過這七八次,也未查出任何問題來。

“大神,您看……”

小胖忽然壓低聲音,疑神疑鬼。

“我知道了。”我說。

因為外公去世的事,給外婆留下心理陰影。她需要耐心勸慰,精心對待,花費好一段時間,才能從陰影中走出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小胖又翻了一頁紙,低頭道:“是王總的張秘書打來您辦公桌的電話……”

說話間,包陽陽闖進辦公室來。他斜挎著包,掏出一大摞稿紙——是分鏡稿。

“我想了很多,您看這樣行不行!”包陽陽急促地說。

顯然,攝影指導還應當挑選專業的攝影師來擔任。我歡欣鼓舞地接過包陽陽遞來的稿件,專心致志地審視著。

小胖倒退一步,怯懦地不說話。

我不把他放在心上,因為老王向來沒大事!

“好!”

我翻看幾頁,毫不吝嗇對他的誇獎。

包陽陽靦腆地笑了,眼睛冒著光。“我覺得還是用快速切鏡頭比較好。這地方要是用跟鏡頭,顯得太累贅了。”包陽陽伸出食指,點點他的稿件,“像穿梭在街道小巷,還有飛刀揮出,用一鏡到底的長鏡頭雖然很絢麗,但前面鏡頭太緊湊,看起來很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贊同地點點頭。

在穿越前流量大時代的情況下,許多影視作品的運鏡多喜歡用長鏡頭,以彰顯自己高階。其實,這種拍攝手法也大有弊端!

大家都知道,影視作品講究個代入感——比方說描述“小李飛刀、例不虛發”這麼個情節,只需三個鏡頭,李尋歡握刀、刀中靶心、以及眾人驚呼的場景就足夠了。

按正常順序,李尋歡和某人起衝突,對方挑釁,他握刀自衛,輕一抬手,飛刀正中對方喉嚨,旋即周圍人闖進現場,看到死屍,齊齊驚呼。

又或者是這樣的一個情節:眾人在商討事宜,忽然鐸地一聲,大家聞聲望去,見飛刀紮在壁板上,再一細究,原來是小李飛刀!眾人憤怒之時,紛紛回首,發現李尋歡滿臉驚訝地站在不遠處……

這些表達方式其實都沒壞處,皆是由以上三個環節構成,它們足夠描繪出個具體的故事情節。

可是流量時代的大鏡頭,傾向這麼個情節:虛晃的人眼;接下來手指一翻飛,一個特效長鏡頭跟隨飛刀執行軌跡;最後人倒在地上,死不瞑目,然後周圍人一窩蜂圍上,個個面色驚恐,場面繚亂,喊叫高呼。

這兩種拍攝的手法,差異在於各片段的主體。

前者三個片段的主體分別是李尋歡、刀、以及眾人——但組合的效果,無論是李尋歡的神情,還是飛刀技巧的精湛,以及眾人的反應,都是為襯托李尋歡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