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不是很大,我倆藉助了一家商場歇腳。

“張幕,我問你。”老王突然想到什麼,盯著空曠的景物問我道,“女演員不是沒敲定嗎?演技一般的美女和演技極高的普通人,你更傾向哪一個?”

“當然是美女。”

“張幕,沒想到你是這樣的張幕!”老王驚道。

“廢話,這不是普通電影,是愛情喜劇!”

“……”

“如果女主不漂亮,這電影會少一半吸引力,女孩會看,男性哪個去看這玩意兒?漂亮的女友發發脾氣那叫情趣,不漂亮的發脾氣那叫找虐!”我強調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老王倒吸一口冷氣,呆了一呆:“可這電影不是這個意思!”

“但觀眾是。”我說。

“喂喂!別小瞧觀眾啊!”

“沒小瞧。”我說,“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如此。”我沉默片刻後,道:“像我們這種搞文娛的,一定不能傲慢……”

“……”

“老王,我們認識這麼多年了,你還不瞭解我嗎?我不是以貌取人的傢伙,我極其厭惡美女編劇、美女導演、美女作家這些亂七八糟的噱頭——幕後工作者就老老實實幹它的幕後,把事情完成好……但演員不一樣。臉、身段,是演出的工具!”

“……”

“雖然老百姓愛看什麼人定勝天的玩意兒,人要從實際出發。老百姓能接受一個美女演醜女,但絕對不能容忍,一個長相普通還信誓旦旦她是傾城美女的角色。”

有人看電影是衝著思想,有人衝著感情,還有人就單純為看帥哥靚女逗個樂。

好作品就得顧全這些。打比方《泰坦尼克號》,為什麼這部電影經久不衰,原因眾多,其中有一條,就是它顧全了大多數觀眾。

所以行業內一直對它有爭執,商業片大佬堅稱它是商業片,文藝片泰斗力爭它是文藝片;劃型別的將其歸納成災難片,做宣傳的說它是曠古絕今的愛情片……它不是因爭執而火,但它的確很巧妙地把不同思想揉碎,雜糅在整部電影中。

無論它營造的與真實泰坦尼克號境況是否相同,但在電影層面,無疑是成功的。

電影人若想安身立命,得要遵循社會的道理。我佩服那些獨具一格、發揚個性的導演、編劇。但這些在國內就跟搖滾樂隊差不多,基本上的都是家裡有背景的人玩的,普通從業人員還是要理解自己與它的差異……它屬於“地下”,雖然有“推手”把它們稱作“藝術”,但不要否認,真正製作大眾文化的人,在作品“藝術”內涵上,操心更多。

“靠!”老王說,“那演技怎麼辦呢?演得不好,觀眾要罵的呀!”

“我會找方法派的演員。”

“……”

“國內大多數演員推崇體驗派、表現派,但我更傾向於方法派表演。”我不假思索地說,“即使她演技一般,但這種派系塑造性強,也能應付過去。這也是一招非常有用的速成演技培訓方式。”

國內的表演教育體系太有劃分特色了。

基本上說,中戲教學屬於體驗派,北電屬於表現派。當然實際操作中,演員不可能完完全全屬於某個派系,但或多或少有點傾向性,以某個表演派系為主。

體驗派,要求演員與角色融為一體。周迅、郝蕾等演員便屬於體驗派,這種體系難入戲,難出戲,技術含量高。評論家常常稱讚這類演員有靈性。

表現派,要求先塑造成一個“角色的形象”,然後再表演出這種“形象”。國內表現派演員有張國立、王剛等演員,這一類表演更容易塑造形象,但內心戲較為薄弱。

方法派,大多時候不被目前的大陸教育體系認同,不少人把它認定為體驗派的延伸。方法派和體驗派的區別在於,它不要求演員和角色身心合一,允許演員自主創造演繹,對情感進行替換。

打比方,李安曾經在《理性與情感》對艾瑪要求,必須演出其他情感,不是被妹妹要死打動,而是演出“恐懼”。他認為,如果用太熟練的設定,容易流於匠氣。這就是用情感替換的方式。

香港演員大多數使用的都是方法派表演,例如周星馳、梁朝偉、張曼玉等人。

大陸演員中陳道明老師也是方法派,他曾經創造出“一驚一乍”的表演方法,在影視作品中有許多設計的環節。不過,他的表演中也有一部分體驗派特色,因為內陸主流多數不承認方法派,所以習慣性把他歸納在體驗派中。

表演是一種技巧。

演員總不能脫離這種技巧。

現在許多流量藝人否認這種技巧,對於這種流量,追究他們的表演派系,他們就無地自容了,多數給出的答案要麼沉默,要麼“我有我自己的表演方式”,要麼“我們要創造出新的表演體系!”,這便是劃分演員和騙錢的最大區別。

因為吳處儒給我們的時間不太夠,體驗派演員需要太多的經驗和天賦了,我們又很難在表現派演員中找到那麼年輕、那麼絕倫的演員。

所以我寄希望於,能否找到很聰明的、能理解我意圖的,有方法派的技巧,能讓我與他們合作,完成影片整體結構的演員。

喜歡娛樂圈幕後大神請大家收藏:()娛樂圈幕後大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