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重新組織起了騎兵部隊,準備發動衝鋒。

漢軍這邊也嚴陣以待,裝弩的,射箭的,舉盾的紛紛就位。這樣的操練他們已經非常熟練,每個人就像是流水線上的工人,熟練地完成著自己的工作。

只是漢軍這邊少了平日裡的說笑,多了一分凝重,因為他們也察覺到了對面匈奴人的不同。

氣質這種東西很難說清楚,但是又很容易能夠被人給感受到。如果說對面匈奴人跟之前匈奴人的氣質不同,便體現在“肅穆”上面。

是的,就是肅穆,是一種哀兵必勝的肅穆,同樣可以給人以壓迫力。

但是這支漢軍同樣也是精銳,也是從屍山血海裡面殺出來的好漢,自然不會被這種壓迫力給震懾住。他們能感受到的,是今天必須要認真對待了,對面是一個足以讓他們尊敬的對手。

“對面好強!”領軍的校尉面色凝重。

這個校尉,就是趙信口中漢軍的“軟肋”,也就是漢軍中最弱的一個。正是看到了他在指揮戰鬥,趙信才選擇了這樣的時機發動進攻。

然而強將手下無弱兵,既然能成為漢軍精銳部隊的校尉,又怎麼可能是平庸之輩?強弱向來都是相對的而已。這就像一個985的學渣,在三本大學生眼裡一樣是學神一樣。

趙信當然不是學渣,他也是學神。這可是當年在漢軍中憑藉自己的實力,真刀真槍掙了個將軍,還封了個侯,說起實力來,自然要在這個校尉之上。

從裝備角度來看,又是漢軍佔優勢,趙信佔劣勢。而人數方面,趙信又佔了優勢。

綜合來說,誰勝誰負還真的不好說。

“快去告訴將軍,就說匈奴這次動真格的了!”知道情況不對,這名校尉在組織防守的時候,迅速地將自己的分析意見上報最高指揮官——羅傑夫!

殊不知,許多慘重事故發生之前,會有許多挽救的機會出現,而這些機會往往會因為一線指揮官的盲目自大而錯失,讓後人每每讀之,不禁扼腕痛惜!

“都給我打起精神來,匈奴這次不簡單,別給老子丟人!”

不用校尉鼓勁,這些大漢的悍卒們也能感受到匈奴人的不同。

趙信沒敢一馬當先,而是跟在了第二梯隊。第一梯隊的人必死,這是誰都知道的事情。不可能有幸存者。

然而即便是必死,他們依然往前推進了很遠。

三層皮甲,還是趙信從漢軍裡面學來的本領。有些老兵這樣穿,可以有效地防禦箭矢的攻擊。如果運氣好,刀砍槍刺,也能抗幾下。只不過抗了幾下之後,外面的皮甲就會破裂,效果就沒那麼神奇了。

在戰場上,能抗一下,就是一條命。三層皮甲就能比別人多出一條命,沒人敢說這個不值。

果不其然,一波箭雨過後,匈奴沒幾個倒下的。少數幾個倒下的,也是因為戰馬被射中。

為了增加箭矢的射程,弩箭飛行的軌跡往往是一個類似拋物線的弧形,到達匈奴騎兵陣的時候,箭是從上往下帶一個角度射過去。匈奴騎兵手中有盾牌,又有三層皮甲的防護,所以戰馬受傷的數目也很少。

校尉見狀,心中大急,急喊道:“快!快!再射!”

連續三波箭雨過後,效果依然不是特別明顯。

眼看著匈奴人就要迫近,校尉急中生智,大喝道:“別射人,平射,射馬!平射,射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