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司馬遷的請教(第2/2頁)
章節報錯
馬括心想:開什麼玩笑,楊慎身為明代第一才子,二十一歲高中狀元,因為考官不慎將他的考卷燒壞了而名落孫山,在三年之後的下一次科舉中再次高中狀元,入朝之後連皇帝都敢罵,即便被貶出京之後依然不停地作學問,這樣一個人怎麼可能是消沉之人!
司馬遷低頭沉思了片刻,又問道:“不為功名利祿,那人活一世是為了什麼呢?你與田仁上陣殺敵不是為了功嗎?人做善事不圖利,圖的不是名嗎?”
司馬遷說的這番話還真挑不出什麼毛病。不圖利祿的人可以找出很多,但是不圖功名的人可就幾乎沒有了。
“對啊,人活一世為的是什麼?”
馬括心中複述了一句,心中悲嘆道:聖人就是聖人啊,司馬遷腦子裡裝的全都是人生終極奧義,問的問題道道都是要命題,就不能聊一聊茶水點心,風聞趣事嗎?
馬括哪裡又知道,如果不是他引用楊慎的詞那麼精妙,司馬遷也不會丟擲這些問題。正是聽了馬括的“高論”,才引得司馬遷過來求醫解惑。
馬括佯裝仰面朝天,像是在思索問題,其實也真的是在思索,不過卻不是思索如何解答問題,而是在思索後世有沒有現成的答案。
如果說人活著就是為了吃喝拉撒,圖個自己痛快,恐怕司馬遷當場就拂袖而去了。好不容易逮住一個和大神同桌吃飯,平起平坐的機會,不能就這麼浪費了呀。
要說人生的意義,道家和佛家思想意思差不多,都是講世界的虛無屬性,是人不可捉摸的,萬物都會按照自己自身的屬性,有自己的發展規律,人只需要順應這種大勢就行了。後世還有學者,更大膽地說:佛家就是披著如來外衣的道家思想,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佛經在翻譯的過程中,就直接套用了許多道家和儒家的既有名詞和概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以基督教為主的西方思想就更逗了,他們說人生來就是有罪的,人生的意義就是贖罪,信上帝可以贖罪。
轉了一圈,還是道家的思想有一定可取之處,至少有修身養性的說法。
想到這裡,馬括腦子靈光一閃,怎麼把這尊大神給忘記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啊!
儒家思想這麼一尊大神,在後世被黑得太厲害了,是因為經過了兩千多年的發展,裡面確實融入了一些糟粕。可是有糟粕並不是說就要一竿子給打死。把糟粕給剔除出去之後,馬括髮現:在這個時代,儒家思想就是最先進的思想!
“括以為,人之一生,萬不可和螻蟻一般蠅營狗苟,而是要立志。似我等允文允武之人,更不可荒廢一身技藝,要胸懷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才是我等該做之事。”馬括說著豪氣干雲,司馬遷聽著也是激動不已。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早在禮記中便有記載,但是流傳卻不甚廣。到了南宋朱熹之時,才將這一篇單獨提取成章,名曰:《大學》,再後來,便成了全天下讀書人的口頭人生目標。
朱熹自然是一位很偉大的人,說程朱理學誤我中華文明的,恐怕連朱熹的著作叫什麼都不知道。朱熹之所以成為聖人,可不是因為說了一句“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就成了聖人了。
喜歡縱橫西漢請大家收藏:()縱橫西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