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斥候來報,發現有野馬群在附近出沒。

方才獵殺獸群得熱火朝天,眾人沒在意附近的聲音。如今靜下心來仔細聽,果然隱隱傳來陣陣的隆隆聲,正如騎兵接近一般,數目恐怕還不少。

聽到馬群聲音之後,黃光已經是有些興奮了起來,激動地道:“數目有多少?”

“約莫上萬!”斥候是有經驗的牧民出身,估算得結果八九不離十。

黃光聞言,當機立斷,下軍令留下一隊人馬處理獵物,剩下的人盡數帶去野馬群方向。

讓黃光興奮的並不是又多了那麼多的獵物,而是那一萬多匹野馬。

戰馬在任何時代都是稀缺資源。

西漢時期便有人估算過,養活一匹戰馬,需要消耗的土地資源,可以養活二十五個農民,也就是說那賓士著的一萬匹戰馬,在黃光眼裡就是二十五萬步兵戰鬥力,冷兵器時代“騎兵”號稱戰爭之王,不是沒有道理的,不僅僅是因為戰鬥力強大,還因為消耗巨大。

漢、唐、明三朝軍力強大,和他們牢牢地控制著馬場不無關係,源源不斷的戰馬供養著數目龐大的騎兵,是他們武功的重要根基。有宋兩朝最大的短板便是缺乏騎兵,無法在關鍵時刻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其實在西漢奪取西域之前,養馬地還沒有徹底掌控,戰馬的供給主要考朝廷的優惠政策,大力鼓勵民間養馬的結果,真正奪取養馬地,還要到幾年以後了。

所以,黃光才會如此重視這一萬匹野馬。狩獵勝過李敢,僅僅是能讓自己在軍中高人一等。如果能收服那一萬匹野馬,就是為國家立下了不世功勳,因此封侯也不是不可能。

黃光領著人馬,循著聲音朝馬群疾馳而去,不一會便看到了漫天塵煙,遠遠地望見了馬群。

此時又有斥候來報,說馬群裡面有幾名騎士,塵煙漫漫看不太清,感覺裝束像匈奴人。黃光問道有幾人,斥候回報說大約三五人。

聽完斥候彙報,黃光根本就沒把匈奴人放在心上。他們乖乖識相,不給自己搗亂還好,如果敢玩什麼小動作,殺個把人對他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圍捕馬群有著固定套路,平日裡的軍事訓練便包含著這些固定套路的演練,等到打仗的時候,指揮官的任務便是抓住時機,啟動部隊開啟套路的執行。

黃光將部下分成幾隊,打算將馬群分割開來,再逼停馬群,然後再慢慢地將馬群趕回營地。

不料馬群發現了黃光等人之後,徑直朝著漢軍衝了過來。

這是一群瘋了的馬群!

萬馬齊奔的氣勢太過磅礴,駭得黃光立馬率部躲了開去。

雖然說狹路相逢勇者勝,黃光面對著馬群的衝擊卻躲了開去,並不是他們沒有勇氣。相信如果衝過來的是一萬匈奴騎兵,漢軍不會有一個逃兵的。只是跟一群野馬拼命,貌似是有些傻了。。。

話說黃光這邊逃著,野馬後面追著。黃光定了定心神,陸續下達著軍令,漸漸地隊形有了變化,漢軍從被追趕,逐漸地移到了馬群的側面,成了“驅趕”者,只是馬群奔跑速度依然很快,停不下來。

黃光心想,再這麼跑下去也不是辦法,等馬群跑累了自然會停下來,只是不知道自己的騎兵部隊裡的戰馬有沒有那份耐力,假如跟著戰馬跑得路遠迷途,就更是得不償失了。

畢竟人家野馬是空跑,自己的戰馬可是駝著人呢。得趕緊想個辦法。

本來透過弓弩驅趕馬群效果會更好,怎奈“小氣”的黃光根本捨不得死一匹馬,畢竟死上四匹馬,就等於一百號步兵呢。

馬大舌見狀心中著急,對黃光道:“聽說馬群有頭馬,控制住頭馬是否就能控制了馬群?”

黃光聞言苦笑一聲,道:“是有頭馬,可是你看這情形,想要闖進馬群裡降伏頭馬,無異於火中取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