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馬大舌一番高談闊論,基本給堂議定了調子,卻意外地被點名去參加匈奴的大比武。

要按後世的性子,必然是要謙虛推脫一番的,可是今日馬大舌卻鬼使神差不知怎麼的一言不發。羅傑夫見馬大舌不表態,他也沒說話。

馬大舌腦子暫時短路,主要還是因為這個問題的切入點太過奇特,這個問題是從“誰殺了大勇士”開始,邏輯關係最後變成了“誰殺了大勇士誰去參加大比武”,讓自己應下也不是,不應下也不是。

大庭廣眾之下,自己又地位不高,容不得去長篇大論地解釋。可是不詳細解釋一番,一句半句地又根本說不清楚。

雖然致命一箭是趙充國射出,但是也是自己出謀劃策,三人齊心協力完成的,說大勇士是自己和羅傑夫所殺,也沒什麼毛病。再加上當事人立尤姜作證,自己的分辨好像也沒多少份量。

再說了,誰不想被人仰視呀。

更或者說,自己對匈奴的大比武有那麼一絲好奇,甚至是期待。

更更或者說,是對匈奴大祭祀的“祝福”有一絲好奇,甚至是期待。

有時事情便是這樣,越是輕蔑的嗤之以鼻的東西,還越是能勾起人的好奇,非要去一探究竟。

馬大舌此時尤其如此,他隱隱地覺得匈奴的祭祀很不一般,甚至比張神仙還要不一般!

不過做人也要誠實,謊話遲早要被戳穿。與其如此,還不如早早地承認,還能給人留下好感。馬大舌還是決定將事情詳細經過和衛青說清楚,畢竟如果自己想要在這個時代大顯身手,那麼和衛青相處時日就還很多。給衛青留下不好的印象,那純粹就是給自己找不自在。

心念轉了幾轉,馬大舌道:“大將軍,斬殺大勇士雖然我和羅傑夫都有功勞,但是完成致命一擊的卻是趙充國。”

一句話說完,見眾人都不開口,靜靜地聽著,馬大舌便從前到後把那一日的經歷大致描述了一番。

眾人剛開始覺得殺個把樓煩人也沒什麼好吹的,叫好也是為了鼓勵馬羅二人去參加比武。

如今聽了這麼一說,才知道其中兇險,換作自己還真不一定能有如此戰果。眾人對馬大舌也從看好變成了敬佩。

衛青聽了更是點頭稱好:“好!有勇有謀!命你二人去參加比武,並不是要得什麼名次,而是要你等去探查匈奴虛實,摸索行軍路線為主,你二人不必有什麼壓力。當然了,能得了名次,爭他們一些寶物回來就更好了!趙充國是賀常親衛,如今賀常還在治傷,充國日後的行程還是由賀常來安排吧。”

領導放話定了調子,眾人不再有什麼異議。儘管是三個人齊心協力殺了大勇士,仍然只派馬大舌和羅傑夫去參加比武。趙充國等到賀常傷愈迴歸之後再說。

衛青環視一圈,見眾人都同意,便繼續安排著:“既然去比武,身手也要過硬。刀槍無眼,關鍵時刻也要能護住自己性命周全。待大軍搬師之後,此地會留都尉常駐,你二人可隔五日來都尉處練習武藝。軍中戰馬兵器隨你二人取用。聽東方郎官說你二人還要照料令師,不然就讓你們常駐軍營了。”

衛青也看出來馬羅二人對自己的武藝並不自信,因此便安排他們在大比武來臨之前多學些本領。臨時抱佛腳也總比什麼都不幹強。再者說,即便馬羅二人不參加大比武,卻也有劉徹的密信安排,讓詳加考校。雖然劉徹密信中沒有提到培養,但是照衛青對劉徹的瞭解,培養是必須的,早一日培養便早一日成才。況且,經過兩次接觸,衛青對馬羅二人的才能還是頗為讚許的,這才為他們大開方便之門。

衛青安排並不是讓馬羅二人每五日練一次武藝,而是每五日到軍中接受武師的考核和教導,平日在家裡自行練習。

畢竟他們住處距離軍營還遠,每日往來太浪費時間。

安排罷,衛青又問道:“義縱太守,可有什麼安排?”

義縱畢竟是地主,正牌地方官。衛青為人寬厚,該給的面子還是要給到的。

義縱趕忙道:“大將軍安排得甚好。我太守府也有一些匈奴的記載,平日也有一些有關匈奴的事物需要處理,馬大舌和羅傑夫如有意,可隨時來我太守府觀摩。”

義縱說得很是謙虛。衛青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將軍,抬舉自己是人家寬厚,自己不懂理就是不識抬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