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戰略轉移(第1/2頁)
章節報錯
話說漢軍戰事吃緊,主帥趙信都不得不親自披掛上陣。就在陣地即將崩潰之際,蘇建帶著三千人馬馳援,才堪堪穩住陣腳。
漢軍本次出陣,以衛青為大將軍,坐鎮中軍,翕侯趙信為前將軍,蘇建為右將軍。原本部署是讓趙信和蘇建合兵一處,向前挺進。二將合兵後有諸多不便,仍舊各領各部,行進路上隨時保持聯絡。
也是這場戰鬥發生得太快,從趙信和匈奴部接戰,到蘇建增援趕到,前後也就不到兩個小時。匈奴人此戰的效率和戰鬥決心,也是大大地超出了兩人預料,打了漢軍一個措手不及。
現在情況緊迫,趙信和蘇建帶著各自的參謀在一起,共同商量對策。
“匈奴人什麼情況?”蘇建剛到戰場,還不瞭解情況。
“先前不知是匈奴哪部,與我遭遇。雖然對方人多,經過幾番戰鬥,我軍還能略佔上風。突然間匈奴大單于伊稚斜率主力將我們包圍,我部差點全軍覆沒。幸虧蘇將軍及時趕到。”趙信也簡要地介紹了情況。
“翕侯接下來打算怎麼辦?”蘇建雖然和趙信同樣是將軍,但趙信爵位高,還是一副以趙信為主的樣子。
那時候民族之間也並不是死敵,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趙信自降漢以來,也是屢立戰功,打下赫赫威名。
司馬遷《史記》中記載,匈奴祖先也是我華夏後裔,與漢朝的人同根同源。所以,蘇建不會因為趙信不是漢人而低看幾分。
“大單于兵精馬壯,不是我等可敵。大將軍苦苦尋找匈奴主力,想要一戰定草原,如今卻被我等在這裡遇上。我已派人向大將軍傳信,怎奈大將軍距離尚遠,怕是來不及趕到呀!”趙信其實也是有勇有謀的一員虎將,只是面對如今的危局,只有神將才能應對,可惜他不是。
趙充國或許是,可惜現在只是一個兵。
神將的意義,就是無論遇到怎樣的危局,只要他在,大家都相信會穩贏。
“來時路上有座山,山上草木頗豐,不如我們且戰且退,到山上紮營,等候大將軍增援。”見趙信不說重點,蘇建說出了自己的建議。
趙信低頭沉吟,也不言語。
這時,陣中一陣嘈雜,蘇建望去,只見一人一騎從匈奴陣中而來,依然是在弓弩射程之外立住,道:“翕侯,大單于命我再來問你一遍,降還是不降?”
見陣中無人應答,片刻之後策馬離去。他也怕萬一再飛來一支冷箭。
趙信低頭不語,面色陰沉不定。
蘇建見狀心裡一陣突突,心想:“這趙信莫不是當真要降?”當下也不敢出聲,心裡默默盤算著應對之策。
“將軍,匈奴兵又來了!”傳令官火急火燎地跑來報信,等著趙信下令。
“戒備,準備接敵!”趙信不再猶豫,傳出軍令。
轉頭又對蘇建道:“蘇將軍,我看這伊稚斜是想全殲我們。半日就打了四次衝鋒,為我們出征匈奴以來前所未有。現在軍士們疲憊不堪,經過幾次戰鬥,士氣也有所下降……”說著,一陣沉默。
蘇建在一旁越聽越是心驚,不知道趙信想要幹什麼,只是心裡感到很不對勁,手悄悄地按在了刀柄上。
趙信彷彿下了很大的決心,繼續道:“這次匈奴衝陣,怕是我們難以抵擋。戰鬥開始後,蘇將軍不必有所顧忌,時機合適,我們便分兵率部突圍吧!”
蘇建聽罷也不知作何感想,心情複雜之極,朝著趙信抱了抱拳,道:“翕侯保重!”
趙信也抱拳道:“蘇將軍保重!”
說罷,二人轉身出帳,各自集結人馬,準備和匈奴人決戰!
對他們來說是決戰,對匈奴人來說也就是一次衝鋒而已。
剛才的戰場已經屍積如山,猶如一座小城牆,影響騎兵衝鋒。這次匈奴人選擇迂迴到漢軍側翼再向裡衝鋒。
漢軍自然要相應地作出調整。
不多時,匈奴騎兵再次趕到。這匈奴人多勢眾,每次來的都是新鮮血液,體力充沛。
漢軍經過一上午高強度的戰鬥,早已筋疲力盡,完全是靠著意志力在苦苦支撐。
戰鬥慘烈至極,已經難以用語言來描述。
前線戰鬥刀劍爭鳴,血肉橫飛。已經打得毫無章法可言,只是一味地亂砍亂劈,雙方也早都殺紅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