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嬸直誇胭脂,“你這閨女可真是厲害,都是一樣的菜做出來也比我們做的香。”

“我放的油和調料多。”胭脂就笑著說。

“就算多放油和調料,我們也做不出這麼好吃的。”李嬸子羨慕的看看吳子川,真是好福氣啊。

吃完飯,李嬸子就讓閨女去刷鍋,她搬了凳子坐下剝竹筍,“好不容易來一趟,你們繼續去山上採吧,剝掉再拿,也輕便些,回也省事兒。”

胭脂說不用,李老漢又領著兒子上山去了。

一直弄到下晌回來,剝好的,沒剝好的,裝了好幾麻袋。

吳子川定了幾張糧食的席子,新作坊蓋好,曬澱粉的地方大了,要用的席子也就多了,總不能一直借村裡人家的來用。

李家只編筐子籃子簸箕,不編席子,又找了同村編席子的。

席子不算難,要說會,很多老一輩的都會,李老漢編籃子信手捏來,胭脂不信他不會編幾張席子,可他們卻讓同村編席子的人家,這讓胭脂對他們家印像更好。

李大郎不好意思的拿了他編的小籃子,想讓胭脂再指點指點。

對於竹編這些,胭脂也不太懂,她只看過成品,於是給李大郎在地上描畫了幾下大致的形狀,“還有收納箱,化妝盒,你可以編了,然後外面再用布做個漂亮的套,繡上花兒或者圖案,綴上花邊流蘇,那竹篾有青色的,黃色的,還有白的,你可以幾個顏色交叉編織圖案,竹篾沾色是不太好看的,想要再做雅緻一點,你可以用烙鐵烙,深深淺淺的顏色出來,那效果也不一樣了。”

李大郎不住點點頭,“我還不知道,能編那麼多東西。”

“我上次不就說了,只要你想得到,就能做出來。”胭脂鼓勵他,李大郎要是上進發跡了,楊秋草嫁過來也能過的好些,想到王二丫,她眼神看向李二郎。

李二郎今年十五,看著也挺實誠的一個人,長得也端正,有點黑黑的,一雙眼比李大郎還靈活點。

吳子川看李大郎神情,都快欽慕的引胭脂為知已了,出聲道,“時辰不早了,我們也該走了。”

胭脂忙應聲,隨他上了車。

李大郎一家出來送他們,讓他們改天再過來,山上還會出很多竹筍。院子裡胭脂送來的東西,一家人送了客,回去圍著那些畫琢磨討論,說要留著,不能掃掉。

胭脂帶著一車的竹筍歡喜的回了家,給吳裡正家送些,楊石頭家搬一麻袋,楊石頭沒要,就要了一筐子。

山根嫂子幾個過來,幫著剝了一會,也都各自拿了一把回去。

胭脂和吳子川用了一晚上,把所有的竹筍都煮出來,晾著。

次日拿到外面太陽底下曬成筍幹。

拿了竹筍回去的幾家也都說好吃,“按胭脂說的,做出來就沒那麼苦澀,清香爽脆的,還真是一道不錯的菜呢。”

“山上的野菜也馬上出來了,過些天就有野菜吃了。”

說到吃,就又說到蓋作坊了,胭脂和吳子川管不管飯問題。

吳子川直接說不管,本來事情就多,要是管飯,不說糧食米麵得買,到時候嬌妻指不定累成什麼樣,就說多發工錢,不管飯。

眾人也想到了,要是管飯,光米麵都得不少買,不過回自家吃飯也近,活兒就在自己村,還能多掙些工錢。

到了選定的吉日,作坊開始動工。

這是吳家村,今年最大的事兒,全村出動了大半的人。

曾守業和曾守成兄弟,和曾家院了的幹活兒的人也過來。

地是提前整好的,挖地基,就可以開始幹活了。

吳子川領著吳山根把年前定的磚瓦要了,磚窯有大車,直接一車車拉了過來。

要用的石頭是自己村裡打好的,木材房梁也多數自己村準備的,又買了好些木材做房梁。

胭脂怕吳子川不明白圖紙,施工的時候有漏洞,也跟著看。

每一處都按圖紙上走,地上用石灰走的線。

曾守業看著憋火的哼了聲,以為用石灰走個線就跟別人不一樣了,直接就是蓋個磨坊,蓋幾個屋子,弄個圖紙糊弄人,就是看不上他這個不親的大舅,不想讓他多掙那倆錢。

幹活兒幹到晌午,胭脂回家做飯,吳子川一直到放工,都在外面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