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殿下仁義!”

“太子殿下聖明!”

諸如此類話語,在百姓中不斷響起。

孔鮒心中似乎有些不甘心,但是又不得不承認,如今太子所站的法家,竟更受百姓歡迎。

也可以說,是太子比魯儒更受百姓敬仰。

魯地儒生再一次出聲道,“大秦沉重的賦稅更是壓的百姓抬不起頭,不知太子殿下,如何看待沉重的賦稅?”

只見,趙勝向著魯地儒生沉吟道,“大秦賦稅沉重,但最新修改的賦稅,也在不斷的打磨推敲,假以時日,便會推出!”

這可不是趙勝嘴裡說說的。

可是親自吩咐蕭何去研製的新的賦稅。

只是暫時還沒有投入其中罷了。

見趙勝這般鎮定自若的說道,恐怕修改賦稅早就在趙勝的計劃之中。

這般體恤百姓,不正是儒生所期待的仁政嗎?

“彩!”聽到太子這般體恤百姓,百姓們紛紛鼓掌喝彩。

有這般體恤民情的太子殿下,輕徭薄賦的日子豈會遲了。

孔鮒眼中更是流露出欽佩之色,這般體恤民情的君王,可並不常見。

也許這一次是儒家錯了。

孔鮒的眼中還有些不甘,至於不甘的原因,是因為太子殿下並沒有選擇以儒家思想,來施仁政。

孔鮒向著趙勝沉吟道,“不知太子殿下,如何看到儒家?”

看趙勝這般重視法家,孔鮒有些擔憂,日後儒家會不會受到打壓。

只見,趙勝很是平淡的回話道,“百家更有所長,更有所短,應當取長補短,才能著出最為適合的學派與治國良策!”

至於儒家,除了一些老頑固,過於作死以外。

趙勝暫時還處在能夠接受的範圍。

畢竟大秦學府的腰桿,叔孫通與淳于越可都是儒生。

並未趙勝做下不少事。

尤其叔孫通,功不可沒。

見魯儒一陣目瞪口呆,作為領頭人物孔鮒,恐怕是並沒有繼續爭辯的意思。

只好預設眼下的結局。

“百家可是有不少對立的學派?”孔鮒挑了挑眉,目光落在趙勝的身上,更想要知道太子是打算如何處理的。